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
2011-01-01汤东王蕾苏燕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现代社会,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知识的传递变得更为快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人际交往环境。它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调查,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角度,结合网络自身特点,进一步挖掘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作出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06-02
网络人际关系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和多媒体链接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相比,网络人际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它具有自主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它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人际关系也引发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障碍,限制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全面发展的原则,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生存理念。目前,大学校园通讯网的建设很快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网络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空间和一个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它不仅占据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当大学生受到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网络的虚拟性、自主性恰恰塑造了这样一个机会,驱使大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情感转移、倾诉与宣泄等行为。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现实社会的交往,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反思网络的利弊得失。
本文通过交谈和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重庆文理学院,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等为主要的调查对象,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性;大学生冲动心理强烈;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双重性;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性;大学生虚伪性太强。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都给自己设计了美好的人生计划,四年的奋斗目标、工作计划、人际关系等等。但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压抑或者那样的挫折,再加上大学生还未成熟的心理,在受挫后将大量的时间、金钱花费在网络上,想借助聊天、游戏来逃避现实、摆脱苦恼。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表达压制在心灵深处的情感。久而久之,现实人际关系变得冷漠,自己也陷进越来越深的孤独之中。
1.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危害
1.1 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发信任危机。大学生几乎每天上网的占41.5%,每天上网3h以上的占25.6%。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追求移植到网络社会中,甚至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而神往于网络中“男女对对碰”。另外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57.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向网友说过谎。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影响了现实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自身真诚感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造成信任危机。
1.2 弱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及道德意识。网络交往中的信息自由,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道德的失范。大学生在网上曾使用“淫言、秽语或骂人”占25%;在网上攻击、侮辱或诽谤某个人占13%;在网上有过网络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发布虚假信息、偷窃信息等)的占5.2%。
1.3 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方式。信息时代来临之前,大学生十分注重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集体学习、生活和参与各项活动。如今的校园里,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正在慢慢改变,同学之间短话用QQ说,文件发e-mail,“有什么新鲜事,大家都在网上写心情”,虽然共处一室,在网上交流得热火朝天,等下了线,大家反而都不说话了。长时间的如此交往,必然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2.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其原因
2.1 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调查。
调查数据统计情况:“极其重要”占15%,“比较重要”占30%,“一般”占40%,较不重要和不重要占15%。这表明大学生是上网比例最大的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是重要的。在现实生活条件的刺激下,网络作为重要的生活场所,也就是说长时间上网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多,从而把网络作为一种解脱的方式,它与大学生上网的网龄、与上网时间成正比,聊天、游戏等网络行为,驱使着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它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据调查对象说:“自己再也不是别人乱发脾气的对象,再也不是别人满足私欲利用的工具,再也不是别人当作达到目的垫脚石,我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很有冲劲。”我们知道网络是被认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代大学生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主力军,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网络依赖性也显得日益突出。
2.2 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
调查数据统计情况:放松心情占12%,学习、结交朋友占10%,新鲜好玩占6%,交流沟通占17%,游戏占15%,为某种满足占10%,展示优势占5%,发泄占16%,其他占10%。大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娱乐、为某种满足的综合比例远远超过利用网络来学习与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是利用网络虚拟性来宣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委屈或者有苦不能言的心情,用游戏来麻痹自己,用发贴来对自己的领导、伤害过你的人进行人身攻击,用日志记录或者向网友倾诉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2.3 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依赖于网络(学习、游戏等),对此观点你怎样看?
调查数据统计情况:非常依赖占24%,比较依赖27%,无所谓占39%,较不依赖占7%,极不依赖占3%。人际交往现状与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家庭、校园、社会自身素质的影响或缺乏经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依赖行为与感觉寻求。
阿尔文托夫勒曾经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将来的青年时期会缩短,这个时期的责任感和生产力却会大大增加。网络技术进人教育领域,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80后、90后伴随着网络成长,就能很早的接收最新思想,引导最前沿的时尚潮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呢?
3. 大学生应正确认知网络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群体生活合作的方式而产生的,带有明显的社会性。除了语言,人们还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等进行交往。在网络社会中,它所采用的方式只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而已,并不能够真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会更健康、更快乐。反之,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等消极情绪。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3.2.1 生存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3.2.2 促进个人成长。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提出要求,又相互适应从而促进发展。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开放自己、不断接触各类人群进行更多的交流,促进自身的认知、情感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关心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克制自己的行为等。
4. 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研究
4.1 丰富校园生活,开展各种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充分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成为21世纪的精英人才。
4.2 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让大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鉴别,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与侵蚀,从而减少大学生肓从、困惑、失落的心理情绪。
4.3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妥善解决。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上网的情况。
4.4 加强大学生教育,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开设网上心理咨询,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
4.5 加强校园网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鼓励他们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和网络家园的创造者,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6 加强网络管理,整合管理资源,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检察,通过加强执法的力度来使其遵守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
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充分说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保证。归根结底是对网络的利用方法不同,出现的结果就会不同。它好比一柄双刃剑:既给大学生带来便捷、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同时又给大学生造成各种不良的影响,无情地伤害着他们。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在正确利用网络交往有利的一面的同时,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网络交往的不利影响,要有意识地在网络交往中进行自我防范,主动地接受社会规范,抵制不良信息和行为。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最有效的方法,还要取决于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和自律与自我管理,并依靠高校教育、心理辅导及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
[2]邵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关系及其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4,(02).
[3]牟生爱,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J],2010,(04).
[4]剧凤书,丁向东,论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J],管理探索,2010,(07).
[5]黄希庭,时勘,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报,1984,(04):455-465.
[6]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2004-10-13.
[7]乔长水,侯东喜,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途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8]季春红,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J],校园心理2009,(04).
[9]郑思明,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及其人际关系效应[N],中国青年报,2008-02-20.
[10]候友,陈中永,钟建军,大学生网络行为、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疯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11]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J],社会,200l,(06).
[12]邵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交恐惧的关系及其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4,(02).
[责任编辑: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