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
2011-01-01王历荣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一要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各项工作之首;二要将家庭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三要将社会实践作为锤炼个人品德实验场;四要将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机制作为德育工作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品德;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02-0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将个人品德建设加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从而超越了我国一贯只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传统,突出了对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深化攻坚”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曾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中坚,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个人品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我国高校道德建设中,重集体、轻个人;重公德、轻私德现象比较严重,结果个人品德没能很好落实,公德教育又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因此,扎实推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塑造大学生个人品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意义
1. 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对于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道德现象具有紧迫性
大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定型,面对复杂而变化迅速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欺诈作弊、背信弃义、玩弄感情、暴力等行为屡见不鲜。具有代表性有清华学子“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杭州师范大学“胡斌飙车”事件,“法大弑师案”等。《文汇报》2007年11月27日刊登题为《“水货”》的“天呈漫画”,说“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事例屡见不鲜:随意修改成绩单,伪造各种证书,编造干部履历,拔高自己专长等等。一家用人单位收到的84份简历中,有十几位学生是该校的学生会主席,有20多人同为一个班级的班长。”这些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个人品德存在着严重问题。
2. 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增强高校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个人品德是立足点,也是起始点。个人品德不仅是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因此,搞好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真正理清大学道德教育的得与失,找出品德建设中的问题所在,增强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通过对个人品德与公共道德的关联与界定,帮助大学生廓清认知、行为与德性涵养(品德内化)的关系,突破道德建设无关乎“我”(个人主体退场)、品德教育外在灌输、公私二元对垒“围城”,促使大学生体会品德乃生命之中应有之义,分辩人生中的“真”与“善”,引领他们过“德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关键因素
个人品德是人才的基本构成条件,也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R3jC6t15jXaheyqcOKgF9g==也。”,“德才兼备方为君子”。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忽视对个人品德的建设。他们忙于专业知识、各种过级考试的学习,忽视了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多数大学生需要外部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个人品德是个体获得社会人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是个体真正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大学生有德无才,就是庸人,成为“废品”;有才而无德,就是小人,必将成为社会的“危险品”。所以,大学生能否成才,关键看他们个人品德建设的好坏。
二、大学生个人品德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个人品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层面的原因
1.“重理轻文”、“重智轻德”使大学德育旁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和社会上“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升学、就业等巨大的现实利益和压力下,学校普遍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这样,大学教育在市场化过程中,人文科学受冷落。而事实上,文科集中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爱情观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的问题,这种德智失衡使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得不到真正落实或体现。大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依然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首要标志,“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2.高校教师师德有待提高。目前,部分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道德教育能力低下,这些都是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障碍。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有的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使命感、责任感淡薄。有些教师学术道德缺乏,不讲学术诚信。有的教师缺乏爱心,只注重传授知识,育人意识淡薄。有些教师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3.学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着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学等问题。一方面理想化,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和道德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模式化,目标过于单一,缺乏层次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够,从而难以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造成了德育名义上“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后果。
(二)社会层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导向。市场经济强烈的趋利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贪图享受、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有的大学生把拥有多少钱财、权势、名誉等来衡量一个人的自身价值,从而对道德、人格、理想、信仰等极度的冷漠和排斥。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扭曲为人的尊严、良心的买卖,从而诱发了权钱交易、钱色交易、权色交易等社会腐败和丑恶现象,这些无疑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社会腐败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腐败问题的日益蔓延和难以遏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设置了无以复加的心理忧郁和挫折感”。相当多的大学生入党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当官发财,好“光宗耀祖”;有的大学生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为反感;有的认为当官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获取个人名誉、地位,受到社会、他人的尊重。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出现“有爱无教”的情况;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分数高于一切”的观念作用下,重智轻德,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有的家长寄希望孩子不仅仅能上大学、读研究生,在其背后深藏着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家族包袱。这种功利性必然给大学生的人生蒙上了功利面纱,人文心灵被扭曲。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低,严重影响自己子女的道德水平。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以及理论素养的肤浅,大学生容易陷于“自我”误区,往往急功近利。在学习上过分看重应用型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判断,往往是走马观花,甚至是“雾里看花”。无法分辨真象与假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
2008年温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在现阶段,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动力。
(一)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各项工作之首
要把学校真正办成“陶冶心灵的净土、成长精神的乐园”,改变“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同时,德育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努力结合实际,尊重大学生个性。现在高校德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够给予大学生一种从心灵深处信服的道德观。学校德育必须走向价值的多元化,打破意识形态灌输的精神垄断局面。向受教育者展现一个更宽广、更自由和独立也更真实的价值世界。高校要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倡真正的个人自由的精神,倡导现代的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让大学生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方式Gm2FECeJgE55BkMWfP/ERjjhrPPW+C1WVnHIrOMdQKk=。
(二)将家庭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与核心
“立世德为首”,面对社会转型,面对独生子女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搞好家庭德育作为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思想。要建立学习型家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创设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国家德育法律和政策,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将社会实践作为锤炼个人品德实验场。
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实践是根本。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个体才能检验其先前的道德认知是否正确,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个体才能将自己的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在内化和外化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扶贫帮残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四)将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机制作为德育工作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把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品德实践、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把学校教学、家庭熏陶与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灵活运用。家长和教师要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关心关注大学生的自尊心、同情心、成功感、幸福感和挫折感。社会应该为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社会环境,特别要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等的监控力度,为广大学生提供准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丽娜,关于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途径的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2):52-56.
[3]席彩云,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途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2):50-51.
[4]王易,韩标,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74-76.
[责任编辑: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