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运营模式战略分析

2011-01-01王文菲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我国公益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单纯的给予模式是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传统运行模式。任何组织依附于外部力量的发展都不是长久之计,这种“寄人篱下”的筹款模式给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带来许多难言之隐。资金困局是束缚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源头,导致自我维持机制不强,由此激起该组织对现行模式转变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运营模式的探讨,从而找到赤字问题的根源,为该组织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公益事业;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87-02
  
  一、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界定
  
  (一)、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王名、贾西津认为,公益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即:社会全体利益)。那么,由此可以推导出广义的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涵义,是指以维护和保障社会上不特定群体的利益为使命,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事公益事业的非政府性组织。而从狭义的观点来看,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就是本着社会利益至上的,依法并独立拥有运营资产,通过多种途径争取资金或剩余财富(即:公益资产),其盈余资金不得分配于个人,从而为公益的目标群体提供特定的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益组织,最终实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1. 非政府性。非政府性是组织的基本特征,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大多是民间力量为实现某种目标或愿景自发组织形成,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合法组织。
  2. 使命性。使命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宗旨或者是组织效能的基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都具有各自的使命,从而决定该组织的工作方向、面向的目标群体以及提供哪些公共服务。
  3. 独立性。独立性是组织的重要特征。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不依附于政府也不受企业的同化,在公共服务中独立存在称为“第三部门”。这种独立性不仅要体现在组织制度的独立,也体现在自筹资金与组织运行资金的比率。
  4. 非盈利性。非盈利性是组织的首要宗旨,这也是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重要属性。众多学者往往认为该组织应该具有的是非营利性,事实上,“营利”与“盈利”对组织的性质具有不同指向。对于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资产界定我们称之为“公益资产”,产权属于社会不属于个人,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经营获利的,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键在于组织内部不能对盈余进行私人分配。
  5. 利他性。利他性是组织的重要指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绝不是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使命。当其使命、宗旨与特定目标群体相对应时,该组织才会发挥公益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本着自身的宗旨,向目标群体、受益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受益人则不是组织内部人员。
  
  二、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企业化运营模式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传统运行模式是慈善捐助、政府补贴、与企业合作和服务收费,其中依靠外生资金的模式是目前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组织外部环境变化万千,面对资源匮乏和资金困境的尴尬局面,想要延续组织生命,首先要注入企业化的经营理念,并且保证组织行为不偏离其使命,通过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创造更多经济上和使命上的价值。
  
  (一)服务收费是基本模式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不能否认该组织的运营成本,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第一,不同于政府。它提供公共服务的受益人是与该组织使命相对应的群体才能作为这类组织的受益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第二,不同于企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首要宗旨就是非盈利,考虑到自身的永续经营能力,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该组织适当的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以此缓解成本压力,同时减轻服务对象的经济负担。服务收费的模式可以使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满意度较高的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发展资源。
  
  (二)市场化管理是改革的方向
  在传统的运行模式下,公益型非政府组织较多受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控制,往往脱离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这种与政府的关系也势必会出现多种弊端。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实行市场化管理的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独立的组织使命。但是,前提是要摆脱政府的庇护,明确分清二者的职能范围,将本应该由社会管理的社会事务归还于社会或公益型非政府组织,而这种改革模式并非只是扩大该组织的规模,其最主要的是对该组织内部的重新整顿。在市场的大环境下,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完全公开化,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大众的监督,推动其建立稳固的社会信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商业化运作是运营的高效模式
  商业化运作模式是适应市场化管理的必经之路,也可以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双赢的局面。这种模式有两种发展途径:第一,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首先将募捐或者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款项作为启动资金;第二,在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中自行创立一种社会性企业,通过商业化活动获利,再去除成本,剩余盈利都投入所属的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中去,它也是属于公益商业混合型的组织(注:社会性企业其中还包括一类以企业为背景从事公益的组织,这种组织是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笼罩下,从事公益事业)。既然走商业化的道路,那么该组织会向企业一样面对与外界的激烈竞争,一味地设法营利来抵消公益活动中的成本,而不去考虑营利项目的选择,也会给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带来许多经营不善困惑。
  
  三、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模式的战略分析
  
  目前,战略分析工具较广泛采用的是SWOT分析法,此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详细地列出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组织明确组织的自身境况,激励组织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绩效。
  
  (一)优势(strengths)
  1.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具有高度使命感。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使命是组织发展的基础,在运行环节中主要扮演着不断向组织注入热情、饱有耐力和杠杆的角色。美国格雷戈里·迪斯教授曾说:“一根杠杆可以使组织目标和组织外人士的贡献结成一体,这种结合不是通过命令和控制,而是通过共同使命所追求的承诺。”这种撼动心灵的使命更像一面旗帜,赋予使命凝聚力,凝聚了那些关注并乐意从事公益事业的公民;赋予使命驱动力,驱动了那些从事公益事业的公民本着贡献精神而获得更多力量或动力;从精神中获得力量的人远远要比被动服从的人工作绩效要高。
  2. 生产和人力成本低于市场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采取企业化运营模式,那么就如同营利组织一样,势必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但它比营利性组织有许多的优势。在企业化的过程中,这类组织并未完全排斥慈善资金或政府资助。该组织是志愿组织,必然将吸引部分志愿者,志愿者部分的人力成本将低于市场或忽略不计;良好的声誉还将继续吸引一些非货币的捐助,对于和该组织有同样使命认同感的供应商也可以提供具有折扣的原材料。以上表现方面不仅可以降低生产和人力成本,还可以具有资金保障,将有利于其企业化模式的发展。
  3. 税收优惠。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凡是将公益、慈善作为唯一目的这部分收入,无论是捐助或资助的资金,还是从事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都会享有免征或减征税收的优惠。在我国,凡是非政府组织的自用物、与使命有关的活动享受免征税收,这包括:财政拨款、财政预算管理、专项基金、附加收入等收入都将免征企业所得税。根据捐助主体与对象的不同,分别享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4. 提高组织使命完成率和组织效率。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模式将增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组织由被动筹资转向主动筹资的局面。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通过自身创收,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不再受捐赠方的影响,更有利于组织活动趋于其使命。在企业化模式下,这类组织活动越趋于使命,就越具有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推动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劣势(Weakness)
  1.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使命不清。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不同于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在进行经营活动创收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公平与公益。那么现实中众多这类组织首先考虑到的是社会公平与公益,由于组织的环境复杂和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易造成组织使命不清或冲突,最终牺牲组织的效率。
  2.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产权界限模糊。曾有学者将其公益资金称为“公益产权”,公益产权区别于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产权的所有者是属于社会大众,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公益资产。这类组织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获得的盈利应该归属于公益资产范围内。但在现实中,当组织营利性业务与公益业务的动机相冲时,经营收益的产权归属4sY6eeLGMfy6OqkAqiKduA==难于划分。
  3.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的营利性业务与公益性业务协调困难。公益型非政府组织是属于特殊性的组织,在企业化运作的同时,它兼具有社会公益和生产经营两项职能、而社会公益职能为首要职能。当组织过分依赖经营收入时,一旦经营活动的财政预算有所变化,很容易会造成公益业务的瘫痪。当组织过多的将资本投向公益业务,那么经营活动就未必能在市场中大展拳脚。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模式具有“双重效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的运行,当模式运行越成功就越能使组织的使命受益人范围扩大化。公益型非政府组织通过企业化模式不仅使组织内部公益资产增值,产生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有助于该组织增加受益人群,实行社会名誉增值,产生社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双赢”的状态。
  2. 寻找提供公益产品与服务的新方式。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模式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经营,它在提供公益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抛弃了传统式的赠予受益人,对受益人进行廉价收费,从减少了受益人对这类组织的过分依赖。典型的体现就是在扶贫项目中,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将有限的公益资源受益于更多的目标群体。
  3. 寻求公益资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钥匙。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动和社会财富分配变化,必将导致政府资助与慈善捐款这一类外生资金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公益型非政府组织企业化模式下自创营收的部分与之相比较起来,自给自足更具有可靠性。为了使公益资金可持续发展,这类组织就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从而防止某一项资金的短缺。这种企业化模式吸收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公益资金,是一把解决外生资金脆弱性的关键“钥匙”。
  
  (四)威胁(Threats)
  1. 营利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之间的矛盾。营利性文化体现在利益,公益性文化体现在价值。那么当崇高理想面对组织声誉以及生存压力的时候,必将引起冲突。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在企业化模式下,既不同于企业文化“怎样获得更多的利润”,又不同于公益文化“单纯追求公益”,二者具有目标唯一性;而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对公益与营利具有公共的追求。一旦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出现半点不规范的举动,就会名誉扫地、公众抵制,影响其发展。
  2.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组织利益混淆易转为营利性组织。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在进行企业化一系列活动时,越倾向于企业化就越偏离公益性。在重商文化较为浓厚的时代,社会大众多倾向于所谓的诱惑“利”的。怎样在利益与公益之间谋得结合点,也是众多这类组织的难题。往往较长时期经营营利性业务,会逐渐地将起初成立时向社会的承诺或使命淡忘,也会逐渐地将营利业务越来越摆在重要的位置,会让公益型非政府组织迷失方向,将公益资源引向与核心价值观毫无关系的领域,慢慢地演变成为营利性组织。
  3. 不公平竞争将扰乱市场秩序。在以上提到公益型非政府组织具有生产、人力成本低于市场水平,国家税收方面也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与营利性企业同等经营过程中,成本降低和总收入增加中具有优势,但在市场体制下这将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与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
  
  [责任编辑: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