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011-01-01金星彤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越发突出,寻求有效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我国以往发展经验,从就业需求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发展经济,创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持低失业率,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再就业;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85-02
  
  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这一较低的失业率水平是政府和社会各通力协作的结果。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新增岗位,对吸纳就业的贡献应是首要的。然而,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登记失业率与实际失业率之间是存在相当大差距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就业负担也将会日益加重。契合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特征,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续创景气的经济局面,为现有的求业人口和预期新增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减少因失业产生的社会阵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重新审视自身工业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以调整工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为重点,通过对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与更新,有意识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推进包括新能源装备、先进装备制造、节d86f48ebee58857a36f8fbc01bcb005d能与新能源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这一发展不仅使产业链条的逐步延伸和拓展,推进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而且由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牵引作用,以及营造出的良好市场环境对实现充分就业也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大规模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满足对现有和新生的技术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吸纳;其次,集群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地方财政资金将更加充裕,进而产生出积极的衍生效应,将体现在对教育、医疗、基建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上,这为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就业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第三,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有形资产量上的累积,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即智力资本的开发。因而,发展产业集群本身也将带来对智力资本提高的迫切压力,这种客观发展所产生的压力将进一步转化为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的动力,从而成为区域内人力资源整体就业能力提高的助推力。总之,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加速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对于提升所属地域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水平也大有裨益,并为新一轮技术革新和经济腾飞所需的人才渠道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多渠道就业
  
  民营企业是现代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以广泛的社会群体为基础,成为吸纳城市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城市人口生活状况、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强,社会就业总量多集中于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占到法人企业的2/3以上,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近十几年来,全国民营企业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500万以上,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因此,民营企业凭借其数量优势以及顽强的市场生命力,可以创造出多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市场信息管理,积极创新。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民营企业要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以最敏感的触角感应市场,更要以信息战略为领航,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供求信息、人才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营销信息等各种市场信息,建立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的人才储备、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以及经营战略和战术的选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建立特色经营,扬长避短。
  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走有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首先要量身定位,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自己的经营特点,定位产品发展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或提供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其次要打造服务特色,不能局限于模仿别人的技术、从事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而应提供优质的附加利益,体现出异于竞争对手并能赢得消费者满意的经营特色;同时树立品牌观念,创立自己的品牌,挖掘品牌的价值。最后保持价格优势,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小,组织内交易成本低,有较大的降价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因特网技术发展,建立网络营销方式将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规模小、资金少、市场开拓能力差的劣势。
  
  第三、实施联合经营战略,借他山之石。
  民营中小企业为了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应与区域内已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联合,发展配套加工工业。借助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带动自身的发展,建立基于竞争合作、产业链条、依附补缺等形式的联合,形成扎堆效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互为市场,共享交通、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在大大降低企业经营、信息、决策和交易成本的同时,民营企业在合作中可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四、走外向型发展道路,拓宽市场空间。
  民营企业应树立国际发展的战略思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拓海外市场。各国实践证明,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因此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方位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应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
  另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快法制、服务体系等相关方面的建设,如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拓宽融资渠道,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帮助其技术革新、产品升级,畅通中小企业权利诉求的渠道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设更为适宜的环境。
  
  三、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就业范围
  
  面对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资金、技术相对不足的国情、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积极吸引外资或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劳动力与资金、技术的结合,实现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目标。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增加1亿美元的外商实际投资,将直接吸纳1.2万人就业。由此可见,大力引进外资为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开辟了一条宽广大道,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外商投资最直接的社会效益。另外,外商投资企业为满足自身建设的需要,采购各种产品或服务,必将引致某些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会增加相关企业的用工需求,这便产生了吸引外资对就业率提高的间接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由于在资金、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对同行企业来说存在严重的竞争威胁,只有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才能保持现有的就业存量。
  发展加工贸易是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赫克歇尔(E.E.Heckscher)-俄林(B.Ohlin)-萨缪尔森(P.Samuelson)的要素禀赋学说(H-O-S模型),一国的贸易战略应建立在本国资源特点之上。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引进外资应在资金、技术密集型领域展开,这有利于实现产业优化。但从扩大就业量的角度思维,仍应酌情考虑等量资本吸收劳动力方面更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实践来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就业增长有着高度相关性。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努力摆脱处于世界产业链末端地位,提高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以实现劳动就业量扩大,在国际分工中分得更多的利益份额。
  
  四、发展旅游事业,开拓就业空间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带来旅游产品工业、交通运输业、咨询服务业、酒店餐饮业、经济作物以及采摘观光农业等产业的连动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旅游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基础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对拉动和促进就业的作用更为显著。在2009年,我国国内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84亿元,增长16.4%。应该说,旅游业的发展与低失业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存在的。旅游事业发展开拓了就业的整体空间,不仅仅带来旅游业本身兴旺而产生的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而且各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会增加其内在的用工人数,因此旅游事业毋庸置疑地成为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支持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
  
  在人与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中,无特定雇主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正日趋成为现代就业方式的主流。虽然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几乎没有制度性的保障,劳动报酬偏低且劳动关系也极不稳定;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弱势求业群体而言,毕竟可以在未被正规组织吸纳、且社会保障没有完善的建立起来之前获得一份生活收入,保证其正常的生活。因此非正规就业对于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十分重要。
  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积极促进就业、推进民生建设列为现期的主要任务,并强调了对自主创业的重点支持。目前从数量上看,以创业带动就业虽然尚未形成规模,但其意义不仅限于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而是体现在孕育了新的市场力量,并为新兴产业的萌芽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因此劳动者要弘扬创业精神,改变择业观念,敢于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不拘于以往的就业形式;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支持,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人口倍增的社会效应。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因而通过政策导向、融资支持、产业调整、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有效刺激经济,以在产业优化发展、企业活力增强、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开辟就业门路,实现扩大就业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步朝,花明,邹晓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2]宋秀坤,黄扬飞,非正规经济与上海市非正规就业初探[J],城市问题,2001,(02).
  [3]王世英,胡家勇,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链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6,(12).
  [4]陈荣耀,企业家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7.
  
  [责任编辑: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