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海关的变迁
2011-01-01杨燕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近代中国海关是根据中外不平等条约关于海关行政和关税问题有关规定而设立的,广泛涉及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意义重大。本文将试图对其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任职者-赫德及其建立的外籍税务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以期更为全面客观地读懂历史。
[关键词]近代海关;赫德;外籍税务司制度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77-02
海关是一个主权国家保护本国经济的门户,对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平衡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任何独立自主的国家来说,这个门上的钥匙应该总是由国家自己掌握的。但是,近代中国海关却是牢牢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有力工具。
一、起源
《国语》中就有关于中国最早的内陆关税的征收记载。“关”在周代已经正式出现。《左传·公十四年》载“从近关出”,《商君书·垦令》载“重关市之赋。所以说中国海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西周。而秦汉以后关卡增多,但大都偏重于陆地关津。随着海上交通贸易日益发展,自唐以后,各朝都设立管理船舶进出的市舶司,宋元明还订有相应市舶条例管理对外贸易。因此可以说,古代关津是我国海关的萌芽;市舶制度则是我国海关的成形时期。
清代随着中西交流增加,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清初以来的禁海政策,二十四年宣布分设粤、闽、浙、江海关,它标志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千年的市舶制度的彻底结束,宣告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的诞生。
二、变迁
1. 独立自主的海关行政管理权
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虽然这时的海关是封建主义性质的,但却是独立自主的,它对于正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侵略活动曾经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而当时粤海关的首要任务是征收关税,所以在鸦片战争前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海关税额丰厚。但是,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我们从税收的分配即可略见一斑。“政府代理人并不支取薪金,或者仅支取一个名义上的数目,每年解交国库一笔固定的款项”,而余下的款项则完全由这个官员自己支配。一方面用来维持他所用的征税人员,而另一方面官员们为了牢牢占住这样一个肥缺上下运作,这也就不可避免造成了海关一定程度的腐朽黑暗。因此说是独立自主,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2. 外籍税务监督制度
直到鸦片战争,中国海关开始被迫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逐步丧失它的独立性。1842年,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取得了协定关税权,即于次年7月与清政府协定了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随后的《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及其附约都有关于片面协定税则的规定,这是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开始。但是这时的外国势力还只是从外部加以干预而已,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清朝官员手里。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英美法三国见有机可趁,开始篡谋夺取上海海关行政管理权。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及江海关监督吴健彰在昆山举行会议,这是关系今后整个近代中国海关问题的重要会议,也是海关募用洋员一次探本溯源会议。会后制定方案“影响所及,却把海关和关员确切而不可争辩地置于各有约国领事的管辖之下了”。中国海关明显变成了英美法三国领事馆附属机构了。7月,三国领事管辖下的海关开办了,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就是这样起源的。
3. 外籍税务司制度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关于海关任用洋员一事,各口划一办理”同时“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法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定干预”,这样,外籍税务监督制度就演变成外籍税务司制度并以条约形式肯定下来,从此成为支配近代中国海关一成不变的海关制度。1859年,根据前任总税务司李泰国的推荐,赫德上任署理总税务司职务,这标志着赫德在中国重要政治角色的开端。
赫德上任后,在短短两三年内就基本建立了近代中国海关制度。首先,他全力开办根据《天津条约》规定而开放的通商口岸的海关。其次,他于1863年创建了总税务司署使海关和赔款就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海关承担偿还赔款任务的开始。其三,赫德极重视各国洋员的任用和调配,1864年赫德向总理衙门递交《通商各口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正式肯定了分赃洋员的办法。这样就确定了赫德在海关中的独裁统治地位,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也随之得到了与中国有关的主要国家的一致公开承认和支持。
19世纪60年代是外国资本主义扶植清政府重建统治秩序的关键时代。这时,海关已在通商各口设立,它们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政府的得力机构。1866年,赫德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近代中国海关制度,首先他建立了比较严密的会计制度,这个制度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其次,他建立了系统先进的统计制度。其三,他建立了完备严谨的人事管理制度,并将《通商各口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改为《中国海关管理章程》。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海关变成了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式的海关。必须肯定这种改造既防止了旧中国海关盛行的贪污舞弊行为,又有利于西方商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
1875年10月,赫德向总理衙门提出了《整顿通商各口征抽事宜遵议节略》。1886年9月,赫德利用机会控制香港会谈将鸦片厘金的征收权夺到海关之下。这是继子口税制度推行后,海关对中国国内税征收权力的又一次侵夺。而且赫德还乘机利用解决鸦片走私问题建立九龙、拱北两个特殊海关,将广东洋面原属粤海常关管辖的六个税厂并入海关税务司的管辖之下并相继开办西南边陲海关,从而完成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兼并常关权力活动。这也意味着海关对清政府财政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海关成为新旧债权国的总代理机关。赫德虽然仍继续控制海关,但是他毕竟是66岁的老人,长时间的劳累使他身体明显吃不消了。而且此时《辛丑条约》已使中华民族的屈辱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人民在这种危机下迅速觉醒。1906年清政府毅然谕令设立税务处取代外务部统辖海关。赫德认识到“中国人治中国”的局面即将到来。1908年,赫德因病请假回英,从此不再回任。1911年9月20日,年已76岁的赫德挂着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头衔在英国白金汉郡逝世。随后安格联升任中国海关第三任总税务司,直至1927年因抗命拒绝征收附加税,被顾维钧内阁罢免。
4. 社会主义海关
1925年,民族民主革命高潮到来,关税自主、收回海关的运动到处兴起。随后因全面内战爆发,“国际性”海关跟着国民党政府的总崩溃而消失了。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在北京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全国海关机构和业务。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性质海关诞生了。
三、对赫德与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简要评价
对于赫德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上海赫德铜像委员会的中文铭文大意是:“…总税务司赫德总关榷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誉。”它全面肯定赫德的功绩。而中国民间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心理角度出发,有的说他“貌类忠臣,心怀鬼蜮”。有的说他“阴骘而专利,牯势而自尊,其意内西人而外中国”。共和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则着重指出赫德的侵略性,认为他是英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重要代表。以上观点无论褒贬也好,在当时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不是很全面,我们应该客观地来分析他。
首先,在个人方面,赫德是一位勤奋好学、言举谨慎的性情中人。他人生信条是“宁被诅咒,不被埋没”。短短十年不到,他就从一名见习翻译上升为总税务司。在工作上,赫德极为严格并以身作则。他经常亲自巡视各口,检查工作。而且“在总税务司访问期间,要求全体人员到场,亲自当面陈述工作、解释问题、提出建议或申斥。”
其次,作为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在中国的代理人,他成功将外籍税务司制度演化成列强在华侵略的基石,同时又将中国海关作为改造清政府的核心。如果我们观察他一生的在华作为,则贯穿着维护、扩张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在华利益和实现个人野心基调。“业余外交”是赫德在海关公务之外承揽的最大一项事务。他利用参与条约的订定借机强化海关的特殊地位,扩张总税务司权势。当中英关系没有冲突或冲突不大时,他也做了不少客观上有利于清朝统治的事情。如,他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科学技术甚至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基本完成了海关的近代化。在个别情况下他还有站在中国立场为之据理力争的时候,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法战争。当然在他个人或家族利益与中国利益甚至英国利益之间,他时常表现出维护私利的一面,而且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牢牢抓住权力,事必躬亲,这完全是独裁者的心态和风格。可是赫德处世圆滑,为人聪明,具有中国官员认同感,在复杂的国际矛盾中,利用他的平衡术俨然已成为清朝政府处理内政外交的“太上顾问”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功臣。在这方面他的手腕着实高明。因此,我们可以说,赫德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人”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外籍税务司制度,这是赫德发迹的起点和本钱。在近代海关实施近百年期问,其最明显特点是: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据;税务司专断;国际共管;华洋歧视;所谓“金饭碗”。由于西方文明和新的国际信息最先是通过海关这一环节传进来的,近代海关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化的桥头堡。外籍税务司制度则促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建成和稳固。
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和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海关税则、税率,从根本上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性质,是必须批判的;但外籍税务司制也有比较科学先进的因素:如讲究海关管理的制度化和高效率;开创并发挥海关统计的功能等,其本身基本不带阶级性,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是可以被我们继承借鉴的。而且在赫德管理之下的近代海关制度勤政高效、严格管理、廉政思想、高薪养廉、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这些对我们现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至1895年,中国海关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700名洋员,成为19世纪的国际官厅,这也是不同文化、宗教、种族背景的人们能和谐合作的成功典范。
当然历史研究存在相对性,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所以可以说谁能完全解读赫德,谁就能彻底解读中国近代海关甚至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但是不管怎样,对于历史,我们应辩证全面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4.
[2]商君书新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24.
[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2.
[4]Stanlev F.Wright,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Autonomy:1843-1938,Shanghai:Kelly and Walsh,1938魏尔特著,姚曾廙译,《中国关税沿革史》[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88,119-120.
[5]筹办夷务始末[O]成丰朝,卷7l,中华书局,1977.
[6]上海研究资料[0],第371.
[7]陈炽,庸书[0],卷上,外篇,第14.
[8]薛福成,庸庵文编[M],卷2,第53.
[9]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大清海关洋总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84.
[10]总税务司署造册处中国海关起源发展和活动文件汇编(第1卷)[G]//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40:171.
[11]文松,关于赫德的评价问题[G]//中国海关学会,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56.
[12]张耀华,试论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性质及历史作用[G]//赫德与旧中国海关论文选,中国海关学会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184.
[13]http://members.tip.net.all/~phodge/CUStoms.htm Chmese ImperiaI Maritime Customs.
[责任编辑: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