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麟与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
2011-01-01徐伟萍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万福麟任职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期间,在外忧内患,经济困难之际时,积极创建图书馆,编辑乡邦文献,为促进黑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万福麟;藏书楼;黑龙江志稿;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73-02
齐齐哈尔市地处祖国边疆,清以前,该地区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满族、蒙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地方文化较之落后。清代,中原地区的汉人陆续移居齐齐哈尔,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这里,使之文化有所提高,但与中原地区相比,文化发展还是较为缓慢。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批建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成立《黑龙江志稿》编撰委员会,编辑乡邦文献,并个人出资出版发行,其举措为促进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万福麟生平简介
万福麟(1880-1951),字寿山,吉林农安县人。行武出身,早年当联庄团社丁,后被吴俊升收编到靖边军。参加过剿匪行动、平定蒙军叛乱,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至民国11年时已升任为东北陆军第十五旅旅长,驻防满洲里。1924年,升任东北陆军第十七师师长兼骑兵副军长。民国15年(1926年),晋升第八军军长,授陆军中将、骁威将军等衔。民国17年(1928年),任黑龙江保安副司令,继任黑龙江军务督办。期间,力劝张学良东北易帜,促成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任其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在黑龙江任职期问,积极发展黑龙江文化事业,兴建黑龙江图书馆,成立《黑龙江志稿》编撰委员会,完成《黑龙江志稿》的编辑工作,并个人出资刊印公之于世。后因张学良在北平患病,他留于其身边佐理军务。抗日战争时期,他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率领五十三军将士英勇抗敌,为保卫武汉而闻名。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任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病逝于台中,享年七十一岁。
2. 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
黑龙江省图书馆即现在的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54年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后更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之初,馆舍暂借于省垦务局之东厢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省城西门外普恩寺旧址建立馆舍。1920年因省政府财政拮据,无力支付图书馆的正常业务经费而闭馆,并将馆舍转让给省师范学校。1925年,省财政恢复对图书馆的开办经费,图书馆搬到省教育厅临街房屋做为临时馆舍。因馆舍狭窄、且又暂借。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期间,图书馆馆长于德辅曾多次向当局提出修建新馆舍的建议,但终未解决。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万福麟兼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之职,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外分争,军阀混战、经济困乏的局面。尤其是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因中东路事件,我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事频繁,战火直接蔓延到黑龙江省内。而国内各地军阀不顾国家安危,割据一方。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莅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不久的万福麟意识到,要想加快黑龙江省政治、军事方面的发展,必须加速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当他得知图书馆馆舍局促、设备简陋、地址不适等问题多年来未得到解决的情况后,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召开省政府会议,决定修建一座新的藏书楼。并在龙沙公园望江楼南侧拨地近四亩,责成省教育厅厅长高家骥、省政府参议张庆琦、省政府秘书长汪维成等人总理其事。由德国工程师马克斯设计,哈尔滨宝利公司承建一座三层中西合璧的宫殿式仿古建筑。当年四月动工,十月落成,用银币十万元。占地二千四百七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七十余平方米。楼内面积为八百七十平方米。整个建筑用料采用钢筋水泥等优质建筑材料及最新施工技术。
藏书楼高为三层,楼顶为庙宇式飞檐斗拱,覆盖黄绿蓝琉璃瓦,虎头瓦当,楼脊两端雕塑龙头舌脊,楼檐四周雕塑象头,四周环形绿色楼廊。白色檐柱连接五色额柱。土黄色油漆粉刷的墙体及紫檀色木制的花格子门窗。庭院内,四周院墙南、东各辟一门,南门左侧修建传达室一间。藏书楼东北角修建橱房三间。使这座藏书楼古朴典雅、气宇轩然。
藏书楼内上层为书库,中层为综合阅览室、妇女阅览室、参考室和办公室,下层为阅报室、储藏室、馆长室、馆员室、事务员室等。其楼内高阔,各室的墙壁均为不同图案的欧式风格的彩色画壁,雕花的高木墙裙,地面水泥磨制的彩砖拼成图案。大厅东侧有通向二楼书库的铁艺装饰的楼梯。宽敞的书库内排列着楸木的玻璃书柜,内有各种版本的古籍文献。在二、三层楼缓台处的墙壁上,镶嵌两块碑文,二层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长高家骥等四人题《黑龙江图书馆题名记》,三层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题《黑龙江图书馆碑记》,记述了新建藏书楼的缘由始末。
为丰富馆藏文献,藏书楼建成后,万福麟又两次个人出资购买古籍文献捐助图书馆。当时的《盛京时报》、于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二十四日载,“万主席注重文化捐赠书籍百余种,系购自北平之孤本。黑龙江省政府万主席,为促进本省文化计,故特筹备省立图书馆於龙沙公园,上年十月落成,万氏曾捐助大批图书及百纳本二十四史,值价二、三千元。兹闻万氏复由北平方面,购得最名贵之书籍百四十一种,谕令秘书处函送教育厅承领转发,捐助该馆,内中如唐写鹖冠子残卷一帜为世仅有,宋版礼记、韩文考异、朱批诗经均海内孤本,余各法贴释文古今注释常谈各书,非元明精版,即私家抄本皆属不易搜求之物,教育厅收到上项书籍,昨已转发该馆陈列,闻万氏先后所捐之书籍,两共达一千九百余种之多云”。
1931年初,黑龙江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省内军政要人、各界知名人士及社会名流应邀参加。由于藏书楼建筑之精良、庆典活动之隆重,使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书楼名扬全东北。又因黑龙江图书馆创建时间早,建筑设计独特,收藏古籍珍品多,在图书馆界享有“塞北藏珍第一楼”的美誉。同时,藏书楼也成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
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雨侵蚀,至2000年,省市有关部门拨专款对藏书楼进行了修缮,改造庭院,增添设备,与之浑然一体。时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贾宏图题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题写的“万卷阁”匾额高悬于门首。现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部。1999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多年来,藏书楼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来此观光,曾多次接待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及日本、德国、丹麦、韩国、港澳台等满、蒙、汉语言专家学者来此参观、考察及学术交流访问。前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先生(万福麟之子)多次来藏书楼参观。2007年和2008年,在台湾和美国定居的万福麟长孙和孙女一行十余人,两次专程来到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缅怀其祖父万福麟为黑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善举。珍籍浩繁的藏书楼已是传递世代文明的圣地。
3. 万福麟与《黑龙江志稿》
收藏于藏书楼的《黑龙江志稿》,纂修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后因时局动荡、经费支绌,时修时辍、数起数落,历经三十八九年,未能成志。1929年,万福麟莅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后,重新开局修志。因省内人才匮乏,万福麟聘请时任北伐政府国务院秘书厅帮办张伯英(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出任黑龙江通志局总纂,自任监修,并筹措经费,设立机构。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部近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鸿篇巨制,在东北沦陷之际,面临人力、财力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由万福麟亲自督办,仅用三年多的时间,一百四十余万言的全书告成。因连年军兴,库空如洗,出版经费短缺,万福麟又个人慷慨出资,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黑龙江通志局在北京出版了《黑龙江志稿》。使这部上自古代、下至九一八事变前,记载黑龙江及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典籍终于公布于世。
《黑龙江志稿》六十二卷,《附志》四卷,监修万福麟,总纂张伯英,纂修张从仁、黄维翰等五人,分纂徐东侨、谢国桢等七人。卷首有万福麟、于驷兴、张伯英三序,次叙目、卷次、纂校姓氏,凡为类十二,每类之中各列子目,件系条分,大事具著。每一类目都有说明。是一部多卷帙的地方通志。修例完备,内容翔实。博稽载籍,自古迄清季,数千年事迹,灿然具备,其于因革损益之故,烂若示掌。该书不仅是一部黑龙江方志的总志,也是一部研究东北地区的重要典籍,同时又是一部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黑龙江志稿》万福麟撰的序中载:“民国十八年,奉命主黑龙江省政,省志编纂室则言,民同八年所成志稿,有繁芜失当者,有缺略过甚者,重为增刈排批,行之有年,迄未成书,后属勺圃,荐聘名宿,商榷体例。凡例既定,分任纂辑,后移黑龙江通志局北京(省署留一部分),二十一年六月书成”。我们也从中看到该志稿成书之艰难。所以说,万福麟主持编纂黑龙江志稿,其意义早以超越了志书本身。
古籍是记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百年历史的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能够将馆藏十余万册的古籍文献完好地保护下来,不仅是几代图书馆人的精心照料。更主要的是有赖于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批建的这座适合古籍藏书的良好建筑“藏书楼”。
纵观行伍出身的一代军阀万福麟,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期间,在政局不稳、外忧内患,经济困难的动荡年代,为促进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文化教育为先,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在边塞绝寒之地批建一个当时在全国也为一流的图书馆藏书楼,为保护国家珍贵古籍文献、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经济文化发展中,藏书楼已是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展示齐齐哈尔文化名城,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对黑龙江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万福麟组织社会贤达,编辑乡邦文献,记录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及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之举,令今人赞叹不已,无不感念他在促进黑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