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2011-01-01孙岩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和实践于民国初年。但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政党政治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艰辛的探索。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政党政治探索的过程,意在说明竞争性政党政治在中国并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关键词]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K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69-02
政党政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表征,是各国政治实践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社会引入政党政治,并逐步确立了“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模式。
一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整个中国便沉浸在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奋斗与努力之中。中国的失败,从现代化的启动来看,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坐标来审视世界,“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传统权威形态与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整合能力急剧削弱。与此同时,传统的政治秩序、制度结构、文化价值在猛烈的变动过程中又日益趋向于瓦解,这一切都在不断的消解着传统中国动员各种资源以应付危机的能力。因此,如何积聚革命内核,整合社会力量,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国家成为了那个时代仁人志士们的共同奋斗目标。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党政治也由此孕育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国侵略的压迫下,也逐步的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开始以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关注世界、学习西方。1840年前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已经注意到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美等国家的议会组织及其职能,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籍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反思,王韬作为那个时期少有的走出国门,亲历西方的人和其他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一样亲眼看到了西方的强盛不仅是船坚炮利,在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制度的作用,也曾指出,“我中国人民为四大洲最,乃独斯藐于强邻悍敌,则由上下之交不通,君民之分不亲。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也。”洋务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西方国家直接学习其先进的民主制度,此时,西方的政治制度,如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等也开始在国内传播和流行,如薛福成就曾介绍说明了西方的政党政治:“英国上下议院,有公保两党,迭为进退,互相维制。公党者,主因时变通,裨益公务。保党者,主保守旧章,勿使损坏。两党胜负之数,视宰相为转移。保党为宰相,则保党在院皆居右,而公党皆居左;公党为宰相,则公党居石,亦如之。……一出一人,循环无穷,而国政适以剂千平云”。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命运面临着无法预知的茫然。很多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发展,冲破了清政府的诸多禁令,创立了许多团体和报刊,两方的政治思想开始大量的涌入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着手推行所谓的“新政”。宣布预备立宪,这为政党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894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5年11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对此梁启超曾评价说:“当甲午丧师以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全瞢于世界大势。乙末夏秋间,诸先辈乃发起一政社,名曰强学会者”“彼时同人同不知各国有所谓政党,但知欲改良国政不可无此种团体耳。”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诉求日益高涨,西方民主观念的大量流传、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刺激,使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的意识逐步增强,他们迫切希望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来取代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而能够承担起此任务的最佳政治组织就是政党,“在那些政治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于那些生存于具有传统制度延续性的政体中的政党了。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政党组织是唯一能最终摆出腐化型的或普力夺型的或群众型的社会动乱的选择。政党就不仅仅是个辅助性组织,而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国的政党从观念的学习走向了实体的建设。
民国初年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环境,使中国政党的发展并不顺利,呈现出畸形和艰难发展的态势。政党的纷繁变化使人似有一种民主已经在中国扎根发芽的误读。
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解除了党禁,致使在清末合法或非法存在的各种政治团体纷纷组成政党。尤其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民主共和和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的促动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了政党林立、快速发展的蓬勃景象,迎来了中国政党发展的一个高潮。人们形容这一时期“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早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从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到底出现了多少政党组织,学者们却意见不一,按照台湾学者张玉法的统计,他认为“武昌革命爆发后、继以共和政体建立,清末久受压抑的民气得以舒展,国人对于移植政党制度的努力亦乘此益进。不仅原有的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纷纷改为政党,国人之从事政治运动者,亦大都列名党籍,或利用不党之名,三五结合,俯仰于诸党之间,成为政界最触目的现象。”“公开的党会,创于1899-1911年之间者,据初步统计,有668个,……。秘密党会为革命团体,据初步统计,创于1894-1911年者工193个。上述1911年,以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为限。武昌革命爆发后,迄于1913年底,新兴的公开党会,据初步统计,凡682个。计政治类312个”。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民国初年政党的繁盛。
但政党虽多,能把握住政党之实的却少之又少,有人曾评论道:“今日之所谓政党……非真如欧美各国之政党以福国利民为主旨者,盖不过一二野心家借政党名目,以为争权夺利之具也。”外人也曾评论道:“东西洋留学者学实业者寥寥,大抵皆政法家,谋归国而得官,于是政党多,报馆多。无官者藉党而可得官,有官者因党而不失官。……有谩骂者,有狐媚者,无非欲得官而已。”
这种政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则是孙中山先生所希望看到的,“民国成立一年间,一切建设,尚未完备,今日实为草创时代,然有一事,吾等深可引为庆幸,实生前途绝大之希望,即政党成立是也。政党之基础巩固,则中华民族之基础自然巩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是第一个在中国以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为蓝本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实行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是民初的政治家们的最大理想,孙中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孙中山最初的设想是以美国式的总统制的政体来构建中国政治体制的框架,在中国建立一个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1900年孙中山致港督书,是以美国的制度为蓝图的。1903年12月3日,孙在檀香山荷梯厘街戏院演说,亦明白宣布仿行美国之制,他说: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他说:“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同时,“民国初年,以共产党国家为代表的一党制尚未出现,英、美、法、德、日等国的两党或多党制度,为国人政党知识的主要来源。”孙中山同样如此,反对一党统治,“文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政治不能有进步。”
武昌革命以后,孙中山由于种种原因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出于限制袁世凯,巩固民主共和的目的,孙中山在他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以议会内阁制作为未来中国的建构模式,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权分立的设想。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党竞争性民主尝试在袁世凯的反对下被扼杀。这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多党竞争性的政党体制并不适用于中国当时的国情。
但是,尽管多党竞争性的政党被袁世凯所扼杀,但其妄图将中国带回到帝国王朝的梦想也将其推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中忧惧而死。袁世凯的逝世给迷茫中的孙中山带来了一丝希望,“袁逆自毙,黄陂依法继任,恢复约法,重集国会,弟即宣布罢兵,以示前之革命,志在护法,而非为利。”1916年7月25日,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本部名义发出通告:“本党成立,实继癸丑革命而起,其重要目的在推翻专制,重造民国。迨袁贼自毙,黎大总统依法就职,因令各省党军停止进行。今约法规复,国会定期召集。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即一切党务亦应停止。将来如何改组,有何办法,应征求海内外各支、分部之意见。”并指出“共和形式已具,纵非革命党执政,仍不必有所顾虑。要之既曰共和,则凡赞成共和者皆可执政,吾人只排斥反对共和者。现执政者既为赞成共和之人,纵使非倡发共和制度之主张,或输入共和思想者,仍当望之信之,使展其所能。”
但这并没有给中国的政党竞争和民主发展带来丝毫的转机,1916年8月,尽管段祺瑞政府也再次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但这时的党争已经变成了各个利益团体利益角逐的舞台,民初政党政治的发展陷入了低谷,甚或是失败。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78.
[2]王韬,弢园尺牍[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0.
[3]出使四国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36.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5][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85.
[6]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J]国是,1913,(01).
[7]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M]长沙:岳麓书社,2004:12、32、139-140、2、9.
[8]王灿,党论[J],谠报,1913:(03).
[9]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7.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13,333,372.
[1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63.
[12]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08.
[责任编辑: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