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作用初探
2011-01-01武亚丹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以往的论著从美、苏、英的角度分析在冷战形成,而忽视了法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重要作用。法国二战后期和战争结束的这段时期,即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中,法国所采取的对外政策和立场,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法国在冷战形成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使我们对冷战的形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法国;冷战;作用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64-02
法国作为分区占领德国的四大国之一,他的政策对冷战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国在二战中的经历完全不同与英国和美国,陷入了被德国占领的困境,所以在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法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所考虑的是威胁主要来自德国还是苏联?正如DAVIDREYNOLDS所提到的,“法国在冷战中的由以下因素而变得复杂:关丁真正的威胁来自德国还是苏联存在分歧;同样居伊·德卡英伊也指出,“法国的对外政策主要被如何防御德国的威胁所困扰,它对苏联的威胁的认识是犹豫的、勉强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二战后期和战争结束时,即东西方阵营逐渐形成中,法国采取的对外政策以及在冷战中的作用。
在二战后期和战争的结束时,作为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并侵占的法国,并没有站在西方阵营一方、而是根据自身利益和现实的考虑,选择与苏联结盟。
一、法国在1944-1945年选择建立法苏联盟
其实在整个二战期间,法兰西的真正代表-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就与苏联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大战开始后不久,法国就遭到了亡国的命运。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举起抗击法西斯的大旗。不甘寄人篱下,常常与英国发生冲突,多次求助于美国,又不被理睬。他只好向法国的传统盟友——俄国的继承者苏联求助。在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与维希政权断绝关系后,他立即向苏联寻求承认他是法兰西的真正代表。苏联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立即作出反应。在经济上,苏联表示要给自由法国“最大限度的援助”。总之,“苏联在法国抵抗运动中起了突出的作用”。戴高乐为报答苏联,1941年底主动派出一个法国师前往苏德战场,帮助苏军作战,并表示“在同样情况下,他宁愿帮助苏联,而不是英国”。战争后期,法苏关系达到了战时的高潮。双方在12月10日签订了为期20年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一直到1947年,法苏关系都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点展开的。
法国建立法苏联盟的原因:(一)法国仍然以传统的国家利益为重,即他想要获得与英国相似的领导地位和对德国的关注。法国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深重,战争结束后沦为西方二流强国,为了能够恢复其大国地位和重新获得行动的自由、外交的灵活性、国际上的威望以及民族自豪感,法国领导人决定联合苏联制衡盎格鲁撒克逊的霸权。另外,在战争中,法国在不到六周的时间被德国打败,并且在1870和1914年两次战争中的沉痛教训使法国对德国更加心存疑虑。正如戴高乐将军在《战争回忆录》里写道的那样:“我希望有可能再通过某种方式建立法苏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曾屡次被否认和摒弃,但是今天,面对着德国的危险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称霸世界的野心,它还是符合事物的自然的规律的。我甚至想建议缔结一项一旦德国威胁再起,法国和苏联采取共同行动的条约,这种假定的危险性,无疑是不会立即发生的,但是法苏条约的签订,将有助于我们从速打开参与处理欧洲事物的局面”。也就在1944年11月戴高乐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签订了法苏同盟互助条约。
(二)法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在战争中为抵抗侵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且战后10年间得到25%选民的支持,因为在战争中形成的团结与友谊使许多非共产主义者不希望与共产党完全决裂。意识形态的相似使法国共产党不同意与苏共决裂,因此,法国共产党不主张法国与英美一样完全展开冷战。
但是,在1944年法苏领导人谈判过程中,就法国最为关心的德国问题,戴高乐提出的针对德国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同意。正如W.F.汉里德所提到的,“1944年的法苏同盟并未妨碍克里姆林宫反对法国达到关于德国问题的目标”。所以,在法苏结盟没有实现法国利益和目的的情况下,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因素导致法国转向在东西方寻求一种中立主义。
二、1946年,法国的政策转向在东西方寻求一种中立主义
首先,法苏在一些问题上的争议,为以后法国转向中立主义埋下了伏笔。戴高乐要求鲁尔、莱茵地区和萨尔从德国分裂出去,其中,鲁尔地区实现国际共管,萨尔和莱茵地区归属法国,结果苏联拒绝支持法国对德国的政策。另外,法苏在谈判过程中,斯大林要求法国承认波兰新政府,戴高乐认为如果同意波兰新政府意味着苏联将控制东欧,而戴高乐认为东欧是法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他想要围绕法国建立一个大西欧,包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鲁尔”。很明显对法国恢复大国之路构成了挑战。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分歧决定了法苏联盟不具有长久性。但是双方也没有彻底决裂,因为法国民众不希望法苏紧张,他们特别珍惜与共产主义者在战争中产生的友谊,并且共产主义对抵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法国开始奉行中立主义的路线。
其次,信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势力党政积极寻求中立路线。“1946年1月戴高乐卸任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人士逐渐掌握权力,新政府拒绝站在美国和苏联任何一方,希望法国能够在东西方之间构筑一座桥梁”。出现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共产主义者在国家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他们不希望与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苏联决裂,同时也不主张与美国过于接近。
三、1947年,法国逐步向西方靠拢
到了1947年,东西方冷战全面展开,以美苏为首的世界两大阵营、欧洲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开始形成。法国这时已由介于共产党与戴高乐派之间的第三种力量执政,经济上依赖美国,外交上完全追随美国。首先是在1947年5月把参政两年的共产党人逐出政府;其次是1948年3月与其它四国签订了表面上针对德国、实际上针对苏联的《布鲁塞尔条约》;最后又迫不及待地要求美国组织包括《布鲁塞尔条约》五国在内的欧洲共同防务体系。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法国彻底变成了美国对苏冷战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下面分析一下促使法国向西方靠拢的因素:(一)法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和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在四十年代中期和后期,有四个重大的问题阻碍着法国经济的重建。首先是大量的物质上的毁坏,尤其是在交通设施上。第二,法国的工业和商业是缺乏效率的。典型的法国工业单位是小型的,这种方式阻碍着生产的现代化,妨碍着扩大生产所必然要冒的风险,妨碍着资本的再投资,也妨碍着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法国的农业也是缺乏效率的,而且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经济上的原因,是非常反对变革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好处,农村里没有现代化农业机械。第三,法国经济遭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苦难,物价飞涨,法郎急剧贬值,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法国急需进口大批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美元却是西欧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同时期,“马歇尔计划”出台。随之,法国积极响应并接受了“马歇尔计划”,前提是法国必须承认美国的贸易规则,从而,法国也就加入了美国领导的两方联盟之中。从1948年至1951年底,法国获得了6亿3000万美元的援助。美元的注入使法国得以进口必需的商品。在1948-1951年法国政府所投入的15600亿法郎的现代化和建设基金中,美元对等基金占了7500亿法郎,几乎一半。与1947年相比,法国的工业生产在1951年上升了32%。
(二)欧洲能源危机的出现。1947年冬,法国遭到了百年来遇的严寒。320万亩麦田被冻坏,居民的口粮锐减,加之燃料奇缺,致使法国人陷入忍饥挨饿的境地。法国为了获得鲁尔地区更多的煤,不得不选择与美、英进行合作,改变了以往对德苛刻的政策,并接受英美对德采取的策略。
(三)“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在1945年8月,戴高乐访问华盛顿时,就注意到杜鲁门对苏联的威胁的警觉。1947年初,美国进行了政策调整,把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当作主要的政策目标。3月,杜鲁门就宣称,“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由于事态的急剧发展,伟大的责任已降临到我们头上”。很明显,美国决定与西欧联合对抗苏联。法国决策者认为苏联不断向东欧扩张,对法国传统的势力范围构成了威胁,正如1947年12月19日比道尔特所认为的,他向内阁提交了一份计划书,陈述到,“苏联威胁到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给法、意两国国内制造了混乱,所以面对战争的危险,中立主义不能消除苏联的威胁,但可能使美国远离欧洲”。
(四)对德国问题的解决。虽然大部分法国党派人士是反共产主义的,但他们不想与苏联完全决裂,他们把苏联看作防御德国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德国的威胁,所以,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法国对苏联的态度是谨慎和保守的。1948年以后,随着美苏冷战加剧,美英主张重新武装德国抵制苏联,却遭到了法国的反对。例如,舒曼在1948-1950年一直呼吁重新武装德国是绝对不可以的,并且也不符合法国的利益。1951年2月15日,法、意、卢森堡、比利时和德国在巴黎举行会谈,主张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把欧洲联合起来,并使德国加入欧洲防务共同体。这样在欧洲防务共同体和北约成立后,法国才感到安全有所保障,逐渐选择向西方靠拢。
四、小结
纵观法国在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无论是采取与苏联结盟抑或向西方靠拢,他始终以传统的国家利益为主要目的。在选择与苏联结盟时,考虑到联合苏联制衡德国。当斯大林没有同意法国提出的对德国的要求时,法国转向中立主义,当国内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需要美国的支援时,法国又倒向西方。
无论怎样,作为传统的西欧大国,法国在冷战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他在冷战中的角色也是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原因的。所以,通过分析法国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探讨其中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冷战的爆发。
[参考文献]
[1]Guy De carmoy,The Foreign Policies of France1949-1968,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27.
[2]Herbert Tint,France Since 1918.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0:105.
[3][法]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1.
[4]Herbert Tint,France Since 1918,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0-104.
[5]刘聪,戴高乐将军全传[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65.
[6][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M]徐宗士,孙克武,周琪,霍世涛,俞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1.
[7]DAVID REYNOLDS,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100,101,101.
[9]周琪,王国明,战后西欧四国外交-英、法、西德、意大利(1945-1980)[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145.
[10]DAVID REYNOLDS,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105.
[责任编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