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达斡尔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1-01-01李鸿姝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民族融合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在与世界接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达斡尔族民歌文化不断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挑战,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要做好达斡尔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挖掘体内涵,阐释旋律风格,解析困境原因,探究发展创新。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56-02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农业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之一,是黑龙江流域民族中唯一的农业民族。在其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民歌文化,代表着“北疆田园文化”,堪称“草原文化”的璀璨明珠。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民族融合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追溯历史的足迹:挖掘达斡尔族民歌的体裁内涵
在祖国的版图上,达斡尔族民歌地处东北,却传遍世界;在历史的行程里,达斡尔族民歌手如同沧海遗珠,但从他们唇齿间飞出的故事,却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宝库。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从体裁形式方面,分为四类,即:扎恩达勒(zhandal);“哈库麦勒”呼苏姑(hakumail husug-“哈库麦勒”歌曲);“乌钦”爱勒格(upin aileg——“乌钦”调);“耶德根”依若(iedgeniro——“耶德根”歌曲——“萨满”歌曲)。
1. “扎恩达勒”。“扎恩达勒”是山歌小调类歌曲的统称。达斡尔族没有单一山歌和小调歌曲的类别概念。扎恩达勒独有的特性衬词是:讷耶、讷依耶、讷耶呢耶、讷耶呢呀耶、讷耶勒呢呀耶……。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主体部分。
2. “哈库麦勒”歌曲。“哈库麦勒”(也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的称谓,表演时唱的歌曲谓之“哈库麦勒,呼苏姑”。“哈库麦勒”歌曲的特性衬词非常多,约有四、五十种,但没有通用的衬词。“哈库麦勒”歌曲是达斡尔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达斡尔族聚居区的“哈库麦勒”歌曲的数量比“扎恩达勒”歌曲的数量还多。
3. “乌钦”调。“乌钦”(也称“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说唱形式。民间艺人在表演乌钦时唱的调,民间称之谓“乌钦,爱勒格”即“乌钦”调。“乌钦”调可分为三类,即:一、小曲、小唱;二、长篇叙事“扎恩达勒”(长篇叙事歌);三、吟诵调。三类曲调中,一、二类是属于民歌范畴,第三类“吟诵调”是“乌钦”说唱艺术形式的主调。由此可见,“乌钦”爱勒格(“乌钦”调)做为民歌一类(“乌钦”中的小曲小唱、长篇叙事歌)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乌钦”做为说唱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 “萨满”歌曲。萨满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请神时唱的歌曲谓之“依若”,而神佛附体后,萨满以神佛的语气唱的歌曲谓之“翁果日,呼苏姑”。民间通称为“耶德根,依若”,或叫“依若,呼苏姑”。“故可称为“萨满歌曲”。“耶德根”依若(“萨满”歌曲),从其数量是来说,只占达斡尔族民歌的一小部分,所表现的内容和追求的艺术效果是为神和魂服务的,这一点与其他民歌不同。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劳动歌、仪式礼俗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其表述手法有直叙、比兴、排序、设问等。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歌中,达斡尔族民歌占有一席之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骁勇尚武、粗犷刚健、进取乐迁的精神,以及海纳百川、豁达淡泊、善于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理、气候风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心口相传的瑰宝:阐释达斡尔族民歌的旋律风格
达斡尔族民歌音乐的旋律形态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1. 调式调性
达斡尔族民歌基本上由五声音阶构成。为增加旋律色彩,偶尔会出现#4,虽增加了音阶的音,但不能把它作为新调式的音。在达斡尔族民歌中宫调式和羽调式是最常见的;徵调式、商调式应用次之,数量基本相同;最少见的是角调式。
在宫调式的民歌中,除主音外,徵、商、角经常起到骨干的作用。歌曲分句的尾音多结束在徵音和商音,有时也会停留在角音。由于商音和角音高频率出现,淡化了宫调式的歌曲,歌曲结束音有时会从主音宫滑到羽音,听起来会有羽调式的色彩。
羽调式民歌徵音、宫音多被强调,有时商音也被强调。歌曲中乐句的结束音大多是角音、徵音或宫音。
在徵调式民歌中,多强调商音、宫音和羽音,歌曲中有时以羽音作为乐句的结束音。
通过对达斡尔族民歌调式调性的分析发现:每个调式中音与音进行方式的不同;各调式中各音级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各调式所表现得音乐特色不同;各调式中横向旋律与终止式的关系等。
2. 旋律特点
达斡尔族民歌大多数旋律以级进为主,有时会出现四、五度的跳进,听起来平稳、流畅,旋律线进行通常是先上后下,构成较规范的波浪线型的旋律线。大跳音程也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一个特色,小六度、小七度多以下行大跳较为常见;有时会有四、六度的连续跳进。
3. 曲体特征
达斡尔族民歌两句体、三句体居多,二句体的民歌第二个乐句后半句是第一个乐句后半句的低五度模仿。四句体的民歌多由重复的乐句构成,属于简单的乐段结构。有起、承、转、合结构的四句体非常少见。
三、流传千年的回音:解析达斡尔族民歌的困境原因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文化大部分保留,“哈库麦勒”、“扎恩达勒”、“乌钦”等。“哈库麦勒”和“扎恩达勒”几十年发展提高不大,仍然属于传统的再现。近一些年虽然有不少的“哈库麦勒”和“札恩达勒”作品问世,但是在达斡尔族文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社会影响程度也不大。
对当前亟待解决的达斡尔族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析:
1. 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达斡尔族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对待。
社会的冷漠:达斡尔族民歌文化的传承需要社会氛围,尤其需要途径。现实社会中媒体没有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平台,教育没有传承的空间。现实中的达斡尔人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接受的教育事实上就是主体民族式的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少能找到民族文化的痕迹。这就从一个重要的年龄段,阻断了达斡尔人接受民族文化的可能。
工作的弱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斡尔族民歌文化工作的使命不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即使现在也很难说完全认识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某种角度的展示,或为了某种需要。而在传承上最为主要的语言的保护,语言的发展、民歌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等方面已经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尤其在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缺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措施,更缺少必要的投入。
2. 客观原因是由历史和现实因素决定的
历史因素:依托自然环境的“田园文化”是属于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在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时代必然要从主流舞台退出,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自己的文字,加速了语言功能的萎缩,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旦完全消失,文化的传承就会完全阻断。达斡尔族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困境当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不少种类已经失传,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使很多年轻人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民歌滋衍的环境日益恶化,伴随民歌生长的民俗事象已不复存在,一些民歌的传承活动早已终止,如果不对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优秀达斡尔族民歌与我们失之交臂。
现实因素:主流社会文化以全覆盖式方式占据着文化空间,达斡尔人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空间。从幼儿时起就置身于由电视网络等营造的主流文化氛围中,自然排除了接受民族文化的可能。民歌的精髓就是建立在人民的喜怒哀乐上,如今这个时代缺少这样丰富的表达,人民对于本真人生沉重的思索,才是民歌之源。当前,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达斡尔族的有些传统民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令人忧心的处境,而是濒临消亡的险境。
四、传承未来的曙光:探究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创新
当前,世界对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的认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对自身所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
1. 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为基本立足点
给予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即使保护的问题,也是开发的问题。要提高整个社会对达斡尔民歌传播的良好主动意识,让人们在愉快的音乐殿堂中演唱,演奏达斡尔的民歌及其音乐,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个民族,把优秀的歌曲传唱下去。保护与开发达斡尔民歌文化,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保护工作与挖掘整理文化遗产相结合;二是保护文化遗产要有科学的鉴别和认定;三是保护与开发要有机结合,保护于开发并举,以开发带动发展,以开发加强保护;四是开发要与旅游产业结合;五是保护与开发要纳入文化建设之中,以政府的投资为主。
2. 以建立机制,学校教育为关键切入点
制定合理的音乐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可以组织到达斡尔族区进行音乐采风。现代音乐课堂的教学用具大多是键盘器乐,由于达斡尔族民歌曲体短小,除完成音乐课教学任务外,可以教授学生们演唱达斡尔族民歌,为达斡尔族民歌编配伴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用琴声带动演唱者投入歌曲的情绪,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演奏达斡尔民歌的旋律为学生编配律动、舞蹈,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达斡尔民歌感染、熏陶学生。
3. 以突破框架,创新载体为重要着力点
成立达斡尔民歌文化研究中心,以研究达斡尔民歌文化为主要业务,可聘请部分退休的科研人员担任课题任务,并且抓紧培养年轻的科研队伍。做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编辑出版必要的关于达斡尔民歌文化研究的书籍和科普性的读物:《达斡尔族民歌选集》(普及本);《“哈库麦勒”教材》等,达斡尔民歌文化系列影像资料。成立达斡尔民歌文化艺术团体。几十年达斡尔民歌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缺少艺术团体的因素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艺术的失传与此也不无关系。达斡尔族艺术团体的建立可以暂时采用以馆带团的形式,逐渐达到独立成团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色热,色热乌钦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12.
[2]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少郎与岱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02.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责任编辑:李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