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社会信仰的思考

2011-01-01王延波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有人将之归结为国人信仰的缺失。时下国人并非缺乏信仰,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价值观的紊乱以及社会多元化导致的主流信仰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制度公平、社会正义、社会和谐发展等多方面入手逐渐得到社会民众的自觉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信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18-02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国人没有信仰!”“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时下经常能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论调与文章,而事实上,国人真的信仰缺失或没有信仰吗?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主流社会信仰,进而转化为全体国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与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关于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在历史上,虔诚的宗教徒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都是信仰的典范,前者坚信上帝,后者坚信共产主义。”关于信仰首先要辨清下面两个问题:
  
  1. 信仰≠相信
  从信仰的内涵来讲,信仰是相信与信念的最高级形态。“相信”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判断,是一种最初步的思想倾向和态度。这个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如人们常说的不能“以貌取人”就是此理。当对一个人或事物通过长期的了解,达到坚信不疑的状态,这个判断或命题就成为一种信念。而信仰则是信念的递升,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占有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仰望星空”不仅是一种境界与追求,也是一种信仰,它超脱世俗,由“物”的世界深入“心”世界。当人确立起崇高的信仰时,他就不仅超越了已知,突破了有限的活动范围,达到了未知和人的活动未曾涉猎的广阔领域,而且将自己融入于整个世界,与世界息息相通、休戚与共。
  
  2. 信仰≠宗教
  从信仰的外延上讲,不能将信仰与宗教混为一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这里讲的宗教仅是信仰的一种方式,但信仰和宗教并非对等的,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讲,宗教是暂时的,信仰则是永恒的。常有一些人拿当今中国与国外的社会简单比较,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社会比较和谐。”于是有人建议中国民众都应该信教才能拯救众多国人迷失的灵魂。这种论断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试想,如果西方社会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做保障,光凭宗教的力量社会能和谐吗?同样是基督教,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不正是由于基督教教会统治下对异教徒的残忍迫害造成的吗?因此,如果将宗教视为解决中国当前众多社会问题的良方,那就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有人类,就有信仰。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社会里,没有阶级之分,无国家之别,再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都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人类信仰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是一个有信仰文化的民族
  
  通过对信仰概念的辨析,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有信仰文化的民族。神崇拜是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星群,诗经《乐府诗集》一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里的“上邪”就是“老天爷”,描述的是一个女子向心中的神宣誓自己忠贞的爱情;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的占卜术、预测学、风水学等是先祖与神的沟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儒经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融入民族的血液;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1700多年历史,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家庭,宗教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但众多传统的习俗至今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生生不息。否认中国人的信仰,就否认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且不说当今中国拥有为数众多的宗教信徒,不信宗教的人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信仰,中国民间依然保留着对“上天”崇拜的习俗,逢年过节要烧香拜神,众多庙宇香火旺盛,向神求平安、求子、求财、求事业等是人们拜神的美好愿望。即使不拜神的人,也对“天不会塌下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信条坚信不疑,大凡人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这种平凡与坚定的生活信念就是最纯朴的信仰。有人说当代大学生缺乏信仰,如果忽视了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实,就会得出“信仰缺失”的偏颇结论。
  大凡人都有一定信仰的。“没有信仰,人就不会做出成绩,就会叫人失望,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没有了信仰,人就会消极颓废,走向极端。因此,国人虽不像西方人信仰基督教那样有定期群众性的礼拜与祷告,而依然是有信仰的,只不过时下国人的信仰是紊乱的,这种乱象是主流社会信仰的缺位造成的。
  
  三、重塑主流社会信仰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在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性的情况下,倡导与确立社会主流信仰,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逐渐使之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社会信仰呢?
  
  (一)以制度公平为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权力腐败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扩大,拜金主义、投机之风滋长,“走后门”、权力寻租司空见惯,黑恶势力有抬头迹象等等引人关注,这些我国社会发展中伴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国人的思想道德,影响其价值判断,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由此可见,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信仰不是自发地产生的,是各种社会综合因素催生的结果。
  当前,受国际大环境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共产主义信仰暂时陷入低谷,结合时代要求,党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信仰,而要使之成为全体国民自觉的意识,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从社会制度层面切实保障广大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法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唤起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与信仰。如果缺乏制度公平,执政党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害,而执政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欲深入人心将面临“信任隔阂”。
  
  (二)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围绕的是这个根本任务。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度。
  从国际范围内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其软实力。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人民群众所信服,进而成为国民的信仰,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占领科技制高点,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此外,还要加大分配体制改革力度,让大多数民众分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从而拉动内需,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危险,以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保障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彰显社会主义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与影响力。
  
  (三)以社会和谐为环境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主流的社会信仰,获得全社会多数群众的自觉认同,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和谐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说服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又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现实迫切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信仰问题关涉这个工程的灵魂,处理不好信仰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失败。本文仅是笔者的精浅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成为主流的社会信仰尚需国民深入论证与持之以恒的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46.
  [2]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3-344.
  
  [责任编辑: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