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1-01-01谷炜江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教育要摒弃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007-0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建了系统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观点,论证了教育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核心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相一致、相协调。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所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早已经做出英明论断。今天,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生命力依然强大,对于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人的本质决定了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必然体现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要求,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并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因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教育,不同的社会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并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教育就具有了阶级性。统治阶级会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都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这样的一些人所进行的教育必定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他们培养的也必然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并且还要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工人阶级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的教育特别贫乏,统治阶级将众多的本应受教育的人排除在教育之外。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为消灭阶级创造了前提条件,公有制的建立要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劳动者,都应首先为社会做出贡献然后才能从社会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恩格斯就曾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理想的社会里,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同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本质区别。
  
  2. 教育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即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一个展望,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德、智、体各方面能发展到他可能发展的最好水平,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
  然而,旧式分工却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畸形发展也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大工业更加重了人的畸形发展,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单调的机械化的生产劳动抑制了工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严重摧残和损耗了工人的体力。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受着剥削压迫的大多数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教育,社会分工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物。只有社会主义教育才能摒弃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人摆脱由于分工而带来的片面发展。《资本论》提到,瓦特是个钟表匠,发明了伟大的蒸汽机;理发师阿克莱发明了经线织机;宝石工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充分说明,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出人的内在潜质,使人产生超越常人的创造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人口数占世界的1/5,中国在校受教育的人数占世界的1/4。也就是说,中国在学校里面读书的人数,居世界首位。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孔子是开创中华民族儒学教育的鼻祖。“孟母择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改造和弘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中国有上千年的科举制度,重文轻理、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传统束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恰逢中国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之时,从而导致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使中华文明走向倒退,直致落后挨打。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教育方式是美式教育。大批欧美留学人员归国,著名的清华大学浸透着西方的教育理念。在建国之初,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建,中国派大批留学生赴苏联留学,由此接受了俄式教育理念。这期间实行“计划经济”,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相适应。技工教育、中专教育、高等教育成梯次配备,未出现大的倚重倚轻现象。可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摧残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十年间,大学接近于停办,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也走上歧途,工农兵大学生的招收,“白卷先生”的出现,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人才培养出现了断层。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大学的招生人数,由每年不足20万人,达到如今的每年600多万,大学由过去的象牙塔变成了普通国民教育。业大、职大、电大和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直致演变成高校间的生源之争。
  
  2. 现阶段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一条是转变人的培养教育方式,从而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正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正日趋激烈。中国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目前,中国的教育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素质教育出现困难;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困难重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学校活力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招工难并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成了社会腐败的重灾区。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实际上经历了同化、异化、畸化这三个过程。“文革”前的17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化的过程。“文革"10年中,学生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实际上完全弃文,只剩下上山下乡和批判资产阶级了。这10年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完全被异化了。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考分数决定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千军万马拥挤高考这根独木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完全被畸化,教育与社会实践脱离,教非所需,用非所学的现象增多。为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纲要》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虽然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可以使可能的劳动者变为现实的劳动者,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已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即实现科学知识与人的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措施的加强,教育的再生产特性更加突出。
  
  2. 《纲要》中处处闪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辉
  为了解决旧制度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分离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希望工人阶级的新一代能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得到一定的教育,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发展,以此克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畸形发展和劳动异化现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纲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历史性的进步,都是人自身的一次解放,而人自身的解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因而,《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共产党宣言》指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免费教育。《纲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应该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据此,《纲要》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现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全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条件,人人都可以受到普遍性的教育、终生的教育,素质教育逐渐代替了应试教育,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正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8,(06):99-102.
  [2]黄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教育研究,2003,(06):3-8.
  [3]曹葆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蕴涵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EB/OL],芜湖教育网,2007-12-11.
  [4]李建国,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02):9-12.
  
  [责任编辑: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