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潜能生”潜质开发思考
2011-01-01于景春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57 — 01
在中学,随处可见“潜能生”。所谓“潜能生”,就是暂时成绩不好、有待成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原来曾被称为“学困生”,有的也叫“差生”。“潜能生”与“差生”相比,笔者认为该称谓比较客观,也很人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暂时定位,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怀。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潜能生”需要教师教育教学的“阳光”关怀。
一、“潜能生”形成的原因
“潜能生”形成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原因。主观方面,除自身先天素质外,也有一个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用功度”等方面问题;客观方面,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师资水平等诸多问题及原因。中学阶段,是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知识层面,此刻的学生学习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需要学习者每一天、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是连贯的、扎实的。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探索的历程,只有知识而没有思考的学生是走不远的。
可以说,单独一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容易掌握或弥补的,但如果一个学生的思考习惯、探究精神落下来,自信心受到创伤,就很难再追得上。这种情况如果反复几次、常此以往的话,“潜能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其实,他们落下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思考的兴趣、探索的勇气以及一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这种不佳的学习状态影响较大,波及面很广。
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可能不大,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差距会逐渐拉大。这样,对一个学生未来学业发展来说,就可能成为关键问题了。同时,一旦班级里“潜能生”增多,他们在学业上得不到自信,再加上失去了教师的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就一定会从学习上转移到其他方面,自然而然成为了班级里主要的不稳定因素。那么,班级的学习成绩、纪律、风气和凝聚力都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二、“潜能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随着年级的增大,知识难度、抽象性也随之提高。若“潜能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必然会造成这一学科“潜能生”队伍的扩大,一定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扰。一方面,“潜能生”基础差,弥补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另一方面;思考方式、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使得这些学生会追赶吃力;再一方面,那些既有良好基础又有着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们,学得十分轻松,越熟练也就越出色,双方差距加大。长此以往,两极分化就越严重,教师的授课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这里,是应该尽量把好学生“喂饱”,还是该开发“潜能生”的潜能?这就是每一个教师过去、现在和将来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比较简单、思考比较浅显及问题抽象性较弱的情况下,以及在保证完成正常课堂任务的同时,合理分配教学精力,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潜能生”潜能挖掘之浅见
(一)注重人文与情感关怀
近几年,教育界已有许多关于“潜能生”的教育研究与经验,这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悦纳学生。由于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为此,我们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好课堂教学。
首先,要把学生当朋友。每个学生都有人格尊严,都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师必须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差异,因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既要鼓励优秀学生,也要包容不优秀学生;既要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等等,真真切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样,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促进数学教育与教学的发展。
其次,要把学生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人不是“大人”,而是“孩子”,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毕竟是中学生。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要宽容、全面、发展地看待他们。这样,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焦虑、愤怒和哀怨,在师生友好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爱护、保护他们,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负责。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给予教师一种心态、一种选择,那就是对学生的责任。
(二)提高“潜能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无穷魅力。要联系生活,联系教育发展史,营造情境,让他们切实喜欢学习,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学习乐趣的无处不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更是学生将来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必然要求。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由浅入深、由未知到已知,注意思维,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们以你而自豪,把听你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其次,在课堂上,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利用一些浅显的问题证实“潜能生”思考的可塑性,增强“潜能生”的自信心,用目光去温暖、鼓励他们的心灵,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他们真诚鼓励和个别辅导,这会使师生心心相通,自然潜能得以开发。本着“不同人学习需要得到共同发展”的理念,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予“潜能生”以一定程度的认可。
第三,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线教师,应进行转化“潜能生”的不断探索。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感,放慢脚步,学会用心观察,用爱解决难题,抓住每一次教育良机,珍惜你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减缓“潜能生”的出现,也可能进一步转化“潜能生”为“学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