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走基层”应成为媒体的常态化

2011-01-01胡光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72 — 01
  
  春节期间,一个新的话题悄然成为受众热议的焦点,这就是出现在各媒体重要时段、栏目及显著位置上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基层普通百姓、一线干部职工、边疆各族人民,一时间纷纷成为新闻的主角,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极富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中宣部2011年1月组织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收到了显著的、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基层”虽然主要是中央新闻媒体的活动,但对于地方媒体同样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走基层”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新成果。在“三贴近”中,“贴近群众”是核心与实质,而“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的劳动实际和生活实际,以便为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有些媒体从业人员在“三贴近”方面做得并不太好,即使下基层采访也常常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习惯于浮在上面,听汇报,看材料,做表面文章。或者做数字游戏,做官样文章,做八股文章。而“走基层”要求记者真正深入基层,“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接地气”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走基层”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很难想象,坐在书斋里、电脑旁杜撰、拼凑出来的报道文章会有多少吸引力,没有反映鲜活、真实的群众生活的新闻报道会有多少生命力。须知,“贴近实际”的核心,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的核心,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作为新闻工作的源泉,坚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体现价值,完成使命;“贴近群众”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简言之,新闻报道只有充分反映群众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才能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受到群众的欢迎。新闻报道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也要求深入生活,也要求源于生活。
  “走基层”扩大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创新了报道形式。在“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期间,各新闻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极大地发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或者开设专栏专版,或者通过消息、特写、评论、现场连线、记者手记等各种形式,或者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报道。同时,各新闻单位还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丰富了报道渠道,增强了群众的互动参与性,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大大扩大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走基层”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高,人们对于新闻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干巴巴的板起面孔说教式的报道是很难让人入心入脑的,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新闻报道是无法具有亲和力的。既然人民群众在新闻传播工程中占有主体地位,既然人民群众希望借助新闻媒体来维护自身的物质权益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精神权益,以满足其对信息求知、求益、求趣、求解的需要。那么,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充分了解群众的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劳动、工作和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多传达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这样的报道才具有亲和力,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走基层”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坚持“三贴近”是新闻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同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最佳途径。毋庸讳言,由于商品社会的负面影响,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也受到了价值嬗变的影响,偏离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背离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准则,其所作所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诟病。诸如职业作风呈现滑坡趋势,甘愿接受“封口费”,在大是大非面前三缄其口;或者出现虚假报道、“有偿新闻”;还有的为吸引眼球不惜媚俗低俗以及刊发不良广告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声誉。而“走基层”活动就是让新闻工作者融入生活,融入人民群众,让火热的生活洗涤这些污泥浊水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很明显,“走基层”活动是新闻宣传战线的优良传统,是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的生动实践,对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从业人员受到一次洗礼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公信力。
  其实“走基层”一直是新闻界的一大光荣传统。当年采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记者之一周原,就曾撰文介绍过这篇大通讯采写的经过。那是在河南灾区包括兰考在内的最基层蹲点奔走许多时日,多方调查,多方采访,在后来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等的细致具体的指导下,几上几下,几易其稿才完成的。而正是这样的“走基层”写出的精品,才能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实践证明“走基层”唯有深入、才能生动;走得越远、越是基层,报道才会越有深度,越有说服力、感染力。记者一定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要能捕捉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感、所议、所愿,要能展现基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要能讲述各级领导干部察民情、解民忧、排民困的点滴小事,而且敢于反映民众的疾苦与心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走基层”活动不能仅仅作为节庆期间的点缀,若想增强新闻报道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若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定要多采写现场新闻、一线新闻、鲜活新闻;要使“走基层”成为常态化,要变“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成为“经常走基层”活动。新闻从业人员要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走出书斋,走出大楼,到田埂上,到基层去,体验记录,观察思考,回眸展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书与写,更好地为人民群众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