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1-01-01朱大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应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塑造“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选用高职高专院校专用的教材,创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31 — 02
  
  一、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适应这种变化,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但很多院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所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材、教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向本科院校看齐,从而造成了如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以培养计算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乃至课程内容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且很多课程陈旧,对于社会急需的、前沿的课程并没有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造成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理论讲解与技能训练的错位
  由于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加之,很多院校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也就是理论讲解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践,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的间隔时间较长,当学生开始进行实践的时候,有些理论知识已经模糊,甚至被遗忘,这样就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给整个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选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都选用了本科院校的教材。由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不一样,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必然会有所差别,如果使用同一种教材,必然会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疑惑。即使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对教学内容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但难免有取舍不当的情况发生,这就势必会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考核方式与人才需求的错位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较为死板,往往是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考核内容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涉及的较少。上述考核方式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是不吻合的,目前社会急需的是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是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的问题。
  (五)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要求的错位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是非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学历较低,动手能力差,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对于所教内容教师自身就理解不到位。加之,一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在过去,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构建新教学体系时,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就业所需的应用技能,又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发展动向。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的模式源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在《教育的新生》中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他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今天,我们借鉴陶行知的教学理念,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教学模式zoqijvCGIOodKhoeJ/W9Uy3yOQp8kG0scN9YdZT868A=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全方位的掌握和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且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更加充分地实现了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