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软实力培养教育探究

2011-01-01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围绕“软实力”这一新兴概念,结合理工类大学生的特色,对软实力的基本属性及表现进行分析。同时,本文从学校环节和个人环节分析了理工类大学生的软实力现状及对待软实力培养的态度,并提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软实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21 — 02
  
  一、 引言
  软实力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国际政治概念。软实力概念具有一定的普适价值,将其引申至大学生个人成长方面,就能得出大学生软实力的基本定义。大学生软实力是指除了学校、毕业证书等硬指标外的个人素质,外在表现无形或隐形,难以计化或量化〔1〕。软实力主要源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领悟产生的独特个人品质。
  软实力在基本属性上区分于个人理论水平、动手能力等“硬实力”所存在的个人实力。软实力的培养并不是依靠对于软实力概念的相关理论学习,而是在对社会文化、社会主流道德标准和个人素质培养等的思索和探究下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软实力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创新、发展、成就。软实力的精髓即在于“软”字。软实力具有强大的弹性,在必要的时刻能辅助个人完全发挥自身整体实力,因为它对硬实力起到了辅助、加强的作用。一个硬实力强大的人若具备良好的软实力,便能如虎添翼。由于理工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在理工类学科的现有框架下极少接触传统文化和思想培养类课程,软实力教育是相对匮乏的,故理工类大学生的软实力建设需求极为迫切。本文围绕大学生软实力培养这一问题,对理工类大学生软实力现状,提升策略等进行基本的探讨。
  二、软实力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作用
   无论在当下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在将要面对的就业环节中,软实力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在于个人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等。拥有良好的素质、思想和个性的理工类大学生在面对高标准、高要求、思维量庞大的理工科问题上相对于软实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生将会有很大的优势。自身良好的软实力能够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清醒冷静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良好的软实力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不紧不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软实力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理工类大学生软实力的基本现状
  按照学习阶段划分,理工科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起就开始了相关专业基础的学习。由于当下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造成理工类大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比重达到理工类学生总学习量的80%以上。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软实力培养除了投入不够之外,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较多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影响、规章制度等来促进大学生软实力提升,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内容单一乏味,不具备吸引力〔2〕。同时,长期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理念给理工科学生带来的是唯专业、唯成绩是从的态度,这种态度使理工科学生很容易忽略个人素质的全方面培养,顾此失彼,易造成软实力的缺失。
  同时,软实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软实力因其不像硬实力那样易被外化和量化,且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容易被忽视〔2〕。在软实力的培养过程中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软实力很难在学生的主业即学习上立即得到很大的体现。因为软实力的“辅助”特性,许多学生往往只是关注学习的用功程度和学习方法等实际影响因素,而看不到软实力所带来的隐性效应,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培养软实力的投入和产出相差过大,因此完全忽略了软实力的培养。所以,理工科大学生的软实力是明显不足的。
  四、理工类大学生的软实力培养
  1.提升认识,增加重视的思想培养
  软实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个人对软实力的思想重视。由于长期的应试性教育影响,导致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在软实力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方面十分脆弱,导致软实力培养在个人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软实力教育中,转变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基于现阶段教育的基本模式不可能改变的现状,应当结合理工科学科的特色,通过提醒和启发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软实力的重要性。不难了解,在科学界中许多人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软实力的辅助作用在自然功不可没。通过展现这些人所创造的成就,并且在他们所创造的成就中挖掘软实力对其创造成就所提供的帮助,是理工类学生软实力教育中可引用的优秀案例。通过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软实力的重要性,比起枯燥的理论灌输而言是有效得多的。这类案例还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很容易地将软实力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紧密连接,提高学生对软实力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2.立足专业,学有特色的学习理念
  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坚持和保证基本专业的学习以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软实力的提升又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略。为了避免专业学科教育和软实力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冲突,可提出立足专业、学有特色的学习理念。立足专业指的是学生必须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以此作为软实力培养的前提。学有特色指的是在保证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才能,参加课堂之外的素质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个人软实力。“立足专业,学有特色”明确区分出了软实力培养的基础架构和上层建筑,而不是简单地把专业课程和软实力培养拿来排座次,充分突出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的特点。既能突出软实力的重要性,又能使同学们易于接受这个理念,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真正注重个人特色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达到提升软实力的目的。
  3.依托班级和学生组织打造软实力培养平台
  大学的班级相对于之前学习阶段的班级而言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的班级弱化了成绩排名等固定因素的影响,更加自由。大学模式下的班级平台,更需要突出个人能力,彰显个人成绩。同时,也需要更强大的合作能力,克服许多在之前学习阶段班级中不可能遇见的困难。在这样一个平台中,个人软实力显得极为重要,同时,这个平台也十分有利于软实力的培养。其一,大学的班级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竞争模式,不仅仅关注于学业,而是关注于班级成员的全方位展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从而使自己进步更快。其二,大学里班级体内部的合作模式能够锻炼每一个人的配合能力,提升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无论是竞争模式还是合作模式,都能在无形中培养个人素质,增强个人的软实力。所以,增强班级体的活力,充分提供各种平台供学生锻炼,培养专业知识之外的各种能力,是增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大学校园内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也是锻炼和提升软实力的一个良好平台。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通过创立学生组织或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接触一些与自身专业不相干的领域以拓宽视野;与更多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以学会交流;扩大自身知识面以提高个人素质。同时,学生组织应该为社团成员提供一系列的社会课堂教育。社会课堂即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同学们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的广阔课堂,是磨砺学生意志,提升软实力的宽广平台〔3〕,通过社会课堂教育,让社团成员在实践中加强个人软实力。所以,学生组织是培养个人软实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和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发散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个人素质,提升个人水准。通过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增强个人软实力,是提升软实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结语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软实力的培养和树立是相当重要的,一定要将软实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进行培养。拥有良好软实力的大学生,更能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中良好地转变角色,使个人的成长更加顺利,更加快速。充分利用大学内现有平台进行软实力教育,是大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蕙羽.大学生软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3).
  〔2〕张宪林.浅谈体验式培训与大学生“软实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
  〔3〕宁德强,罗庆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02).
  〔责任编辑:孙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