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文化现象演变述论

2011-01-01臧廷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鹤文化现象所渗入各种领域有一个时间过程,大致可分为初现期、扩展期、广泛期。初现期鹤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等级贵族特征;扩展期表现为鹤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走向;广泛期鹤文化现象是科学性与神性双条线并行进展。
  [关键词]鹤文化;文化现象;领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56 — 02
  
  鹤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在历史长河里,它逐渐进入到人类社会中,它的声音、形象、习性等自身条件,也一一被人们所认识,并加以利用。随着时间的变动,在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众多文化范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鹤文化。而鹤文化又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自己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渗入各种领域,如文学、艺术、气功、政治、称号等;涉及各种各样的人,如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道士、官员等;穿越时间之久,从古到今,以及分布地域之广,中国、日本乃至世界。正因为如此,对鹤文化现象的探讨十分有助于推动鹤文化研究。
  鹤文化现象所渗入各种领域,可谓广矣。它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不是一蹴而成,这自然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本文以时间为纵向,以鹤文化涉入领域为横向,来考察鹤文化现象是如何演变的。
  一、 初现期
  鹤文化现象初现期即从原始社会至周代。这个阶段是鹤文化刚展现于人类社会中,它形成一种萌发式而又原始性的现象。
  (一)西周及以前
  据历史学者孙文政考证,“鹤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伴随着早期人类活动产生于齐齐哈尔。昂昂溪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管,是齐齐哈尔原始先民用鹤腿骨制作的乐器,早在7500年前,就有鹤类在这里栖息,出土的陶塑是昂昂溪人鹤图腾的标志,是昂昂溪人用最虔诚最专注的心情,调动所掌握的艺术手段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鹤身上,鹤文化贯穿着齐齐哈尔7500年的历史。”〔1〕(p.64)昂昂溪文化中的鹤图腾并没有终止,而是继续向前发展,发祥于黑龙江流域的商族继承了鹤图腾文化。商族的祖先简狄,与其妹同沐浴于玄丘之水,吞玄鸟卵生契,后封于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应为玄鹤。据崔豹《古今注》记载:鹤千年则变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为玄鹤也。”〔2〕(p.90)
  商代又是一个尚玉的时代,它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据考古发现,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玉鹤。玉鹤浅褐色,为一站立状的玉雕鹤,长颈下弯,头置于胸前,以小孔作眼,短翅微展,长尾下垂,足粗且短。颈饰羽毛纹,身雕翎纹。颈、足各有一小孔。在壁画方面,商代最后一个王纣王给我们留下一个纣王壁画,其中上面有鹤。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据人统计,《诗经》里记载100种动植物名,鹤也成为其中之一。如《诗经·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诗写于周宣王在位期间,意思是用鹤鸣比喻归隐之贤能人,劝告周宣王任用这些贤能者。另外,《周易·中孚》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记录,其意是鹤在背阴的地方鸣叫,不炫耀自己。
  (二)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之时代,各国诸侯公中有称霸、安于现状、听命于人、服从周王的,也有好鹤的。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懿公非常嗜好鹤,对鹤喜欢如痴如醉。不管宫廷还是苑囿,都养鹤且鹤的数量也很多。更稀奇的是,他所养的鹤都有品位俸禄,每次出游时,还带着鹤同行,称为鹤将军。大加赏赐进鹤、养鹤之人,拿百姓之钱财粮食供养鹤。他好鹤行为遭到人们的反对,卫国受到狄人侵扰,国人当兵的都不听从他的命令,最后卫国被灭。这就是有名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典故。
  春秋战国青铜器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据考古发现,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一对莲鹤方壶。展翅欲飞的仙鹤在硕大莲鹤方壶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鹿角立鹤青铜器。鹤高110厘米,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此时期,帛画方面也初现鹤形象。湖南省博物馆所藏战国帛画《人物御龙》,1973 年湖南长沙弹子库楚墓出土。画面正中绘一高冠博袍、佩长剑的男子。他立于龙身,头顶华盖;龙弓身成舟,舟尾立一长颈仙鹤。
  根据上述情形可知,初现期是鹤文化现象第一次崭露。鹤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图腾、文学、儒家经典、玉器、青铜器、壁画、帛画、宠养、舞蹈(按:图腾舞中就有模仿鹤的舞蹈)等方面都有所表现。此时期的鹤文化现象虽仅限在少许领域,但是古人对鹤有着从自然形体描绘到观念精神寄托的神化、艺术化、精神化的表达,通过鹤鸣、鹤体态暗示某种启示、愿望之意,把鹤当做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只不过这些与后代相比显得很朴素自然。这时期的鹤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身份特征,那就是贵族独占享有,换句话来说,就有着最为突出的等级差别。先秦时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非常讲究身份地位,这种社会观念自然在各种物品上打下烙印。鹤,国君可以把它当做宠物来养,其他人不具有资格;青铜器、帛画、壁画中的鹤都是代表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其他人不能。
  二、扩展期
  鹤文化现象的扩展期是指从秦朝至清末,即中国古代帝制时期。由于古代中国“大一统”格局的逐渐完成,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鹤文化现象也随之扩张涌现出来。
  (一)秦至魏晋南北朝
  在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里,鹤文化现象中神灵领域最终确定以及鹤进入思想领域。鹤作为仙禽、神灵早在远古图腾、战国帛画《人物御龙》中出现过,只不过是它零星闪现。而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鹤最终成为神灵仙境中的一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道教的推动。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出现形成,道教重静养修道,修道至高境界是人长生不老。道教利用鹤的善飞和长寿的特征加以想象,把鹤与仙人、道士联系起来。比如,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学道的地方是鹤鸣山;东晋道家理论著作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记载,“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西汉刘向《列仙传》和东晋陶潜《搜神后记》中都有道士化鹤成仙或道士乘鹤的故事。
  道教在仙界领域里为鹤争得一席之地,鹤也进入道教思想领域里。在道教理论修养中,鹤作为道士修炼之效仿对象,成仙之目标替代物。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畅行期,鹤也进入玄学思想领域中。“如代表性人物郭璞写了《游仙》诗十四首,他把隐逸和乞求登仙合为一体,常常写到鹤。”“阮籍以《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为内容,写了许多神游诗,达到了清虚廖廓、神物来集、飘繇恍惚、冰心玉质的天上境界。他的诗中,有时直接写《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有时则把逍遥游的形象写成玄鹤。”〔3〕
  (二)隋唐五代至辽金宋
  隋唐五代至辽金宋阶段,主要是鹤已广泛出现在诗文中,并在绘画里被定为一个所描绘的自然对象,同时,重新出现于陶瓷当中。比如诗文方面,隋薛道衡、唐中宗、杜甫、李白、白居易、崔融、吴融、李商隐、皮日休、金元好问、宋苏轼、陆游、赵湘、刘辰翁等人都写过关于鹤的诗句。诗文中的鹤驾、鹤鼎、鹤上人、鹤趣、鹤驭、鹤料、鹤位、鹤纹、鹤格、鹤归、鹤楼峻、鹤性、鹤辈、鹤情、鹤举、鹤冲天、鹤毳、鹤胎、鹤侣、鹤心、鹤真、鹤健等词语,真是多不胜枚举。
  
  绘画方面,如唐代画家薛稷,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其鹤画作品,有《啄苔鹤图》、《顾步鹤图》、《二鹤图》、《戏鹤图》等。历来学薛稷画鹤的人很多,著名的如唐代蒯廉、五代十国西蜀的花鸟画家黄荃。《瑞鹤图》,宋徽宗赵佶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画系绢本,纵51厘米,横138.2厘米。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陶瓷方面,“唐代越窑陶瓷重造型、釉色,不重纹饰,大多数瓷器为素面无纹,少数有纹饰,种类也很少,但是已经出现了云鹤纹,花纹装饰方法多为划花,少量为印花及堆、贴、塑等。五代一般均用剔花、划花、印花的方法。宋代耀州窑陶瓷纹样题材已趋向多样化,云鹤和群鹤均有出现,装饰手法多为刻花,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宋代景德镇窑生产了专为陪葬用的盖瓶,此瓶体瘦长,上半部颈细长,颈上堆塑鹤、鸡、犬、龙、虎、鱼、蛇、凤等纹,上有塔形盖,盖顶为一鸟纹纽,有的为立鹤。”〔4〕
  (三)元明清
  元明清阶段,主要是鹤文化现象继承发展的时期。继承发展方面:绘画有明边景照《百鹤图》长卷,清袁耀《雪燕双鹤图》、沈铃《松鹤图》、虚谷《松鹤延年图》和《梅鹤图》等;诗文中有关于鹤的,如元张翥《多丽·西湖泛舟夕归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为起句各赋一词》:“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明李东阳《文华纪事》:“鹤驾暂停当殿午,龙颜一顾满墀春。”明宋濂《皇仙引》:“鹤驭遥空不可攀,绣扆斜张香梦懒。”清黄仁《水龙吟·吊陈莲峰提督化成阵殁吴淞口》:“鼍梁乍驾,鹤轩何处?沙虫争避,大树思公。”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余粒敢期分鹤料,败垣惟是并鸡栖。”陶瓷有元青花瓷、明嘉靖时期瓷器、清各时代瓷器,都有仙鹤题材,有的是云鹤纹,有的是仙鹤图案。
  明清时期鹤已成为难得的禽鸟。明清大修宫苑,鹤不仅被豢养于皇家园圃之中,其造型艺术,如铜鹤,成为帝王殿堂上的神物;仙鹤图案成为皇家园林亭阁中的吉祥物。清代文官一品补服图案绣的是仙鹤,将鹤的地位提高到仅次于龙凤的崇高程度。〔5〕(p.49)
  从秦到清末是鹤文化现象开始进入一些新的领域,除了上面思想、刺绣领域外,还有其他领域。如武术、体育领域,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其中就有模仿鹤动作健身;太极拳有白鹤亮翅之式;气功中模仿鹤练吐纳炼气术等。文学当中诗、词、歌、赋、文和笔记小说各种文体也广泛表达鹤题材内容;书法中有王羲之《瘗鹤铭》及其对后来书法家黄庭坚的影响;风俗中有鹤会,指贺庆时的聚会;著作中有专门探讨鹤的书,即《相鹤经》、《相鹤诀》;人名称谓中有鹤字,如明官夏子阳号鹤田、清大臣匡源号鹤泉;音乐中有曲子《别鹤操》、《鹤南飞》;建筑中有黄鹤楼、放鹤亭、待鹤轩、白鹤亭等。
  鹤文化现象扩展期表现为鹤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走向。鹤虽被唐太宗、宋徽宗、乾隆帝等皇帝,以及其他贵族所喜爱,保持它的尊贵特征不改变,然而民间舞蹈、武术、音乐、服饰、风俗、语言、文学、故事、用品等中都有关于鹤的。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领域中有关鹤的成语更多,如鹤唳华亭、龟鹤遐寿、鹤立鸡群、煮鹤焚琴、野鹤闲云、童颜鹤发等等。这意味着鹤文化不仅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从秦到清,鹤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三、广泛期
  鹤文化现象的广泛期是从民国至今。此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期,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鹤文化现象也显得更加广泛。
  (一)各行各业中的“鹤”
  陶瓷及其行业方面,有民国的鹤鹿同春粉彩赏瓶、青花团鹤缸、玉碧底青花团鹤纹香炉;重庆金鹤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景德镇市鹤云陶瓷厂、广东省佛山市鹤牌陶瓷有限公司、沈阳金鹤陶瓷加工有限公司、天津市丹顶鹤陶瓷营销公司、上海金鹤陶瓷制品有限公司等。
  饮食行业方面,有鹤边饮食风味村、上海鹤明饮食店酒店、鹤丽火锅城、北京泽之鹤饮食娱乐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鹤港饮食管理有限公司、大庆鹤盈饮食服务有限公司、重庆乔鹤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等。
  影视剧及其行业方面,有电视剧《鹤啸九天》、《仙鹤神针》、《风声鹤唳》、《牵纸鹤的手》、《九尾狐与仙鹤》,电影《神鹤》、《鹤童》,北京鹤翼腾飞影视公司、鹤溪影视学院、上海鹤展影视设备有限公司、翔鹤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等。
  社会医疗机构、社团、学校方面,有社会医疗机构: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灵鹤互动顾问机构、湘鹤医院、南平四鹤药店、鹤岗市红十字医院新鹤B区社会服务医疗站;社团:鹤艺堂、鹤声社、鹤林俱乐部、鹤然文学社;学校:鹤城驾校、鹤城艺术学校、鹤湖学校等。
  网络、论坛、博客方面,有网络:鹤网网络有限公司、鹤湖商务网、鹤之天网络、鹤归缘网络科技、鹤翔网络、鹤鹤网络贸易公司;论坛及用户名:鹤市论坛、鹤问湖畔、鹤铭论坛、鸣鹤论坛、霄中鹤论坛、鹤湖论坛、佳鹤论坛;博客:松鹤、鹤翔心舞、鹤矾、鹤之舞、云鹤追、紫鹤、湘水之鹤等。
  报纸、杂志、书籍方面,有报纸:《金鹤新城报》、《鹤都晚刊》、《鹤城晚报》;杂志:《鹤煤科技》、《青鹤杂志》、《独鹤与飞》、《丹顶鹤》;书籍:《中国鹤类研究》、《鹤壁烽火三十年》、《画鹤百态技法》、《黄鹤楼的传说》、《鹤影集》等。
  (二)鹤文化现象中的“保护与研究”特征
  民国至今这一阶段,鹤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其广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不仅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呈现出鹤文化这一现象。这时期尤为注意的是,国家成立鹤类保护机构,在部分地区设立鹤保护区,人为化保护鹤种类。比如在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市扎龙设立扎龙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鹤类资源保护。再有就是人们关注鹤文化,并对此进行研究。通过召开鹤文化研讨会、发表关于鹤的论著等形式,积极推动鹤文化研究,这加强了人们对鹤文化现象的思考,提升对鹤文化的认识,有力地开发鹤文化资源。此时鹤文化现象呈现广泛态势,其背后的成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个是源远流长的鹤文化历史的深厚积淀自然性影响;另一个是鹤文化产业的人为性推动。
  民国至今这一个阶段,即使人们很理智、科学地去研究鹤,鹤的自然性得到加强,但鹤的神性没有消失,它所代表的吉祥、长寿延年之意已在人们生活世界里扎根。这也就是说,此时期,鹤文化现象是科学性与神性双条线并行进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政.简述齐齐哈尔鹤文化源流〔C〕//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鹤文化研究会出版,2006.
  〔2〕郑银.吉祥鸟〔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马国良.丹顶鹤的文化现象〔J〕.理论观察,2004,(04).
  〔4〕万艳云.试论陶瓷装饰中的仙鹤题材〔J〕.景德镇陶瓷,2009,(04).
  〔5〕参见周贵玉.鹤舞龙沙 共创和谐〔C〕//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鹤文化研究会出版,2006.
  〔责任编辑: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