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要实在抓\\抓实在
2011-01-01季建业
群众 2011年3期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民生,高度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
“十二五”的发展,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鲜明导向的发展。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南京已经实现了全面总体小康的目标,完成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任务,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新时期,改善民生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新要求,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民生问题,用发展的视角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处理好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处理好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把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放心。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大,促进公共财政逐步转向民生为主,普惠民生逐步转向幸福民生。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增加城乡居民的财富积累;把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基,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把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作为民生之要,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问题,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们的路径,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城市实力,为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推进公共财政投入优先向民生事业倾斜,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大力推进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南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好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去年,我们按照城市板块+组团的方式,规划了西善桥岱山、上坊、花岗和丁家庄四个板块的保障房,共1000万平方米,每个板块规划布局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功能设施,目前已全面开工,今年将竣工300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十二五”规划我们还要追加i0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目前正在进行规划选址,加大建设力度。我们的目标就是“十二五”期间,要使全市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家庭住房都有改善,使拆迁安置户从“人等房”到“房等人”,使百万市民住房得到改善,真正让困难群众住得起房,让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房,让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二、制定出台民生一揽子政策。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征地拆迁、改制职工和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问题。改善民生,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把昨天的矛盾消化掉,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为明天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三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制定出台了改善民生一揽子共十项政策,这些政策统筹了各类群体的利益,统筹了新老政策的衔接,落实这些政策政府将投入100多亿资金,惠及五个方面的10类人群。一是提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水平。第一批把1983年以来的29.6万规范性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仅这一项财政共需支出50多亿元。二是调整规范征地拆迁政策。由原来按照人头、户头进行补偿,改为按照合法有效建筑面积进行补偿,并规范调高了部分补助标准,同时,规范政策要求,切实减少征地拆迁的自由裁量权。三是提高改制企业托管职工生活费最低发放标准。对全市8万名企业托管职工基本生活费,确保不低于上年度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随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数额递增。四是提高老知青、老军工、老居委会主任、老职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这十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全市90万人从中受益,将使全市70%以上的老大难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增加人民群众财富积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首要的是促进富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实施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作为省会城市,我们自加压力,提出“双倍增计划”,即农民收入5年倍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难点和重点在于农民收入倍增,我们将重点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快拓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积累途径。做好“加法”,就是要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增加资源性收入、增加股份合作收入、非农收入和政策性转移收入;做好“减法”,就是减少农业的生产成本等,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做好“乘法”,就是大力推进智力支农、科技兴农,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农村能人创业,实现一人致富带动一批;做好“除法”,就是加快城市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民。我们将多策并举,拓宽渠道,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殷实富裕。
四、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发展。教育方面,重点是解决学有优教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解决好困难家庭孩子上学问题。采取特殊政策推进学前教育,向全市17万名适龄儿童全面发放幼教助学券,每年每人2000元。医疗方面,重点是优化布局,推动优质卫生资源跨过长江、越过城墙,向新城、新区、新市镇配置,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文化方面,重点是做好孙权、朱元璋、孙中山三大历史人物的文章,推进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明皇宫遗址公园、六朝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筹办青奥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为目标,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和“清水行动计划”,让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活更美好。大力实施道路街巷整治,今年全面完成11线25条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600条重要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立体化整治;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工程,今年重点抓好玄武湖、金川河、北护城河等几个区域的雨污分流工程;对江南燕子矶地区的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抓好“一园、四带、五片、百个小游园”建设,打造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抓好民生城建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小吃中心、小贩中心、市民中心,推进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构建完善的便民为民服务体系,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方便、更加温馨。
六、开展公务员“联系市民、服务百姓”活动。构建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更加深厚的群众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市政府决定在政府系统建立长效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这项工作将在今年三月份全面启动。一是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沟通机制。全面开展“联系市民、服务百姓”活动,要求市区街三级政府公务人员以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权力的态度,进村入户,到社区、到农村挂钩,与普通百姓交朋友,帮助解难题。每个公务员一张联系卡,基本要求是“四个必”: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必听,群众有困难必帮,重大决策前必访,重大方针政策必须告知。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牵手行动”,一对一地帮助,一户一策,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发挥“市长信箱”、“市长网络访谈”、“12345”热线电话等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的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顺应民意,更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使政府机关更好地服务市民。三是建立有序的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放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对政府重大决策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实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