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2011-01-01陈柳
群众 2011年3期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成为普遍共识。各方深刻认识到,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全球金融监管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已经在立足于加强宏观调控有效性,从而使经济和金融能够继续保持健康、稳健和快速发展。在2011年整体宏观调控趋紧的背景下,江苏经济面临着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发展的重要任务。
从微观审慎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的经济调控思路
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关注单个机构的稳健性,防止和避免单个机构因经营不慎、严重违规和过度承担风险而倒闭,通过确保微观机构的稳健经营来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种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监管被称之为“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是从整个金融体系而不是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相关性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达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萧条和衰退的风险其实是在繁荣时期孕育的,顺周期性放大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并引起或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能加总成金融体系稳定的自动实现,单个机构的审慎合理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反而可能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基于对这种问题的反思和修正,宏观审慎监管提出逆周期资本缓冲、附加资本、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指标等监管要求,其手段和目的是致力于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分解为两个维度,其一是时间维度,主要考察风险在金融系统中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其二是横截面维度,主要考察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在某一时间点如何分配。这一科学划分,使得我们对于宏观审慎的理解更加全面。
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当前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逐步落实了中央关于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纳入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在2011年,可以针对当前宏观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金融领域继续运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路,继续完善调控手段和工具,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从岁末年初央行的举措来看,已经反映了今年货币政策明确把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放在首位的决心。银行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其信贷投放都有一个基本特点:不管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期,全年信贷供应都是有规律地“前高后低”。但是,这样的放贷操作大大压缩了货币政策的运作空间,如果2011年的货币信贷投放仍然按照“前高后低”的规律投放,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2010年10月以来,央行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岁末年初的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反映了央行的新意图。为了保持货币信贷均衡供应,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预计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恢复均衡调节、恢复常态化调控。
房地产政策。目前房地产贷款占11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的25%左右,房地产信贷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2010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降低房地产的金融风险,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思想。比如,通过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降低房地产投资的杠杆效应。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要求,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2011年1月27日出台“国八条”,要求对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60%,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房地产调控是各级政府的中长期工作,下一步的措施除了抑制投机之外,按照宏观审慎的思想,还可以提高房地产的资本要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2008到2009年间,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获得了巨额信贷,刺激了投资热情,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达到7.66万亿元。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组织推动银行业有序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自查整改,严控代偿性风险。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扭曲的地方政府行为使得我国金融风险监控难度加大,通常将多头借来的贷款混合统一机动使用,大大增加了具体某笔贷款投向监管的难度。可见在此背景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非常迫切的。地方融资平台基本以财政收入兜底或土地封闭打包融资的模式获得银行贷款,应严格按照审慎监管的分类原则,彻底弄清地方融资平台中没有担保和保全的项目贷款。利用前瞻性拨备的思想,提前相应地做好可能增加减值的准备。
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分类指导。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污染、高耗能的粗犷性工业模式将难以持续,国家产业政策也不支持这些产业的无序发展。从金融监管原则出发,应当响应国家产业政策,丰富和发展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同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应该提倡对信贷的产业构成进行细化分析,尝试根据不同产业的信贷构成提出不同的资本要求,支持将来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淘汰落后产业。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视野下江苏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路
以扩大居民消费替代货币紧缩可能带来的投资增长趋缓。2011年货币投放趋紧已成定局,这必然影响到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尤其是国家房地产调控在短期内不会放松,房产税的抑制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房地产的“去投资化”将更加明显,房地产市场可能被迫进入调整期。投资因素对我省经济驱动的作用可能要低于去年,因此,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需要突出消费的主导作用。江苏的发展阶段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前期,这是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时期,关键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村市场和消费,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带动城市消费。
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转移。实现高能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步淘汰和梯度转移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而在2011年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取向必将加快这一进程。与此同时,现阶段制造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应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增量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江苏提出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应当注意长期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尤其加大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力度,促使这些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快速扩大这些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以“十二五”基础设施的契机替代政府融资平台功能减退。银监会在政策上已经上调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权重,平台贷款将消耗银行更多的资本金,201 1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比如,2011年工商计划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降低20%,并希望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让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基本上回归常态。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收缩可能影响到江苏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财政政策仍将趋于积极。可以研究将江苏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与国家财政政策的方向相结合,保持江苏的基础设施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比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水利建设,江苏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将水利建设与江苏的沿江、沿海开发相结合。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