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主体 课堂学习的效率
2011-01-01梁玉山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6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了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课堂学习的效率,取得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每位政治老师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悟和做法。
一、立足教材、营造氛围,使学生充分学习
思想品德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切不可以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启迪。“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契机,精心设计学习的内容、要求和方式。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武器”时,我设计了“请你当法官”活动,提供在商场买到劣质商品、打工拿不到工资等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如何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二,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能够补充同学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合作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围成一桌,追求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甚至被用来做公开课表演的“道具”。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尤其注意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重视交流,注重启发,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在学法上贯彻合作探究,教法上实施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当代初中生知识广博,对社会关系有很强的理解lif/ohqjUlV+UDdsIM6ABTf3QynnXZxfQS9KvGXml0w=能力,充满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但学生仍然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如果教师能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运用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的天然权威性,适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气氛会变得生动活泼,也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提升知识与能力。
教师要善于开展交流与探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探究、领悟,提炼道德价值的内涵,并尽可能促使学生将其他学科知识及生活经验加以应用与整合,从而避免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如在教学“我们的权益”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吧,安排学生建设校园及植树等劳动,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学生是否可以有权不交作业,教师有没有权力催学生完成作业,他们各自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通过交流与探究,学生深刻领悟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
三、善于体验,抓住三“点”,延伸课堂实践学习活动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从思想品德知识本身看,如果离开了生活和社会实践,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产生“墙上芦苇”效应。因此,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开展好教材中所设计的探究、讨论、反思、交流、分享等活动,并且根据实际创设活动,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善于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既要把握时代脉搏,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学生疑点、现实近点,并将这三“点”适时地引入课堂,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1)抓住社会热点。现在中学生见多识广,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特别关注,喜欢探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评析。评析时,教师不要急于定调子、下结论,而要引导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抒己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抓住学生疑点。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释疑解惑。如思想品德课上经常讨论:“讲诚信吃亏吗?”“雷锋精神还要不要学?”等,通过解疑,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能力。这些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3)抓住现实近点。现实近点就是我们本地的人和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些很感兴趣,多年来我自己也十分重视这方面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总会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说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在讲环保问题时,联系本地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开发作为话题;在讲改革开放成就时,家乡的巨变、学校的巨变更是我要提到的话题。实践证明,将家乡的人和事引入课堂,深受学生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是以思想品德要求为切入点,还是以生活事件本身为切入点,都不能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真实感受。例如,学业的成败,精神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技巧等,教师都要设法让学生通过恰当地参与、认知和体验,使理性、情感与学生真正地“相遇”和“遭际”。相信学生通过在活动实践中的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思想道德的种子会得以萌发生长,真正使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作用落到实处。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