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四”批示指航向 河南教育展新颜

2011-01-01岳红琴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6期

  1978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一封来自中原大地高校的来信作出重要批示,史称“七四”批示。这一批示的来龙去脉如何,又对河南特别是河南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一封河南高校来信,邓小平“七四”批示表达重视之情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对于这一年,人们比较多的是关注这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就教育界而言,四五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为教育的彻底解除禁锢、全面拨乱反正加快了步伐。1978年4月22日至5月16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再次复出并主动请缨主管教育科学工作的邓小平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邓小平讲了话。邓小平在讲话中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学校要大力加强秩序和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这篇讲话,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然而,春天虽然来临,但往往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拨乱反正每前进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尽管从1977年开始,在邓小平主持和领导下,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启,高考已经恢复,全国教育事业正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然而冰河虽已开,航路仍多艰。1978年全教会精神在全国贯彻落实过程中,就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个别地方和单位存在“捂盖子”、工作不力等问题,压抑和阻碍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1978年六七月间,由教育部转送的一封《反映76433c5e9f63c653707188303effe08417277ef865fb9c1fea6052bb0285044b郑州大学贯彻全教会精神有阻力》的来信摘报摆在了邓小平的案头。类似反映揭批运动障碍重重的信件已不止这一封。这年年初的1月8日,邓小平就在河南林县干部群众反映县委领导干部“捂盖子”的信上郑重批示:“此件可转省委处理。”然而时隔半年类似的状况又被反映,显然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邓小平对这一来信极为重视,他敏锐地认识到,虽然来信内容反映的仅仅是河南一所高校的情况,但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在全国教育界乃至其他行业、系统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当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抓典型促全局,尽快结束这种揭批不力、徘徊不前的状态。7月4日,邓小平作出简短但极为有力的批示:“请河南省委了解和处理。不放手发动群众,不揭批,不整顿领导班子,任何单位都不可能搞好。”这已是邓小平这一年第二次为河南揭批运动作批示了。7月15日,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教局、教育局印发《传达邓副主席七月四日重要批示》的文件。文件特别强调:“这一批示很重要,对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育部门如何才能落实全教会议的精神,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文件同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切实检查一下各单位贯彻全教会议精神的情况,对一些不联系实际,不放手发动群众,不认真揭批林彪、‘四人帮’,不解决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单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务必迅速改变过来。
  邓小平的“七四”批示对全国教育系统的全面、彻底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其批示由河南而起,故而对河南教育界的作用更具针对性,其影响也更直接、更有力。
  
  二、“七四”批示激起层层波澜,河南上上下下抓紧落实
  
  邓小平“七四”批示到达河南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积极贯彻落实。时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的胡立教立即召集省委常委学习、研究,并迅速派专人到郑州大学调查了解情况。在确认情况属实的基础上,省革命委员会科教办公室召开在郑的大专院校负责人会议,学习邓小平批示精神,深入了解情况。经调查发现,信件反映的问题不仅郑州大学存在,其他大专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情况引起省委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进一步认识到,“文革”对河南教育的干扰是极其严重的,对其恶劣影响决不能低估。省委决定立即选派三名干部加强郑州大学领导班子,并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文革”中在郑州大学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王培育担任)到郑大协助学校核心组放手发动群众,搞好揭批运动,认真贯彻好全教会精神及邓小平批示精神。同时,把教育部关于传达邓小平批示的文件转发各地市县及相关部门。
  7月22日下午,胡立教等省委领导专程到郑州大学召开座谈会,传达邓小平的批示,同时听取郑州大学教职员工对当前运动的意见和看法。参加座谈会的除郑州大学40余名教职工外,还有来自全省各大专院校的负责人、省科教办和省教育局的负责人以及省委派驻郑大的工作组成员。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大都激动不已,愤怒揭批“四人帮”及河南省内部分人在“文革”期间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揭发学校个别领导在贯彻全教会精神中不联系实际、不放手发动群众、不解决实际问题、只宣读文件的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会议认为,河南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盖子”揭得晚了,运动开展得慢了,致使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着“线未断,帮未散,人未换,团团转”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揭批工作的开展,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次座谈会上,省委当场宣布了新委派的郑大主要负责人及省委工作组成员,并就邓小平的“七四”批示认真进行了传达和学习,鼓励大家勇于“揭盖子”,整顿好班子,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把全教会精神贯彻下去,把学校办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变河南教育的面貌。
  7月25日,省委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邓副主席重要批示的通知》给“各地、市、县委,省直各单位,各大专院校党的核心小组”,指出:“这一重要批示,不仅对每个学校、教育部门贯彻全教会精神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所有单位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级党委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通知同时要求:“各地、市、县委接省委通知后,要遵照邓副主席重要批示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所属学校的运动和贯彻全教会精神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那些不联系实际,不放手发动群众,不认真揭批林彪、‘四人帮’,不解决长期存在问题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各地、市和大专院校对邓副主席重要批示贯彻落实的情况,要及时向省委写出报告。”
  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接到教育部和省委关于“七四”批示的文件后,也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于7月28日向“各地、市、县教育(文教)局”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传达邓副主席七月四日重要批示〉的通知》,要求各相关单位和学校认真学习、领会“七四”批示,真正按照批示精神,放手发动群众,搞好揭批运动,迅速贯彻全教会精神。
  之后,河南各地、市、县委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效仿省委的做法,走出办公室,深入各自分管重点学校召开座谈会、派出工作组,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校进行整顿,切实推动各级重点学校的揭批工作。
  邓小平“七四”批示精神的传达和落实,对加强和整顿郑州大学的领导班子,推动郑州大学及全省高等院校以至全省教育系统联系实际,放手发动群众,真正按照全教会精神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促进河南教育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走上快车道都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三、拨乱反正加快步伐,河南教育展露新颜
  
  邓小平在“七四”批示中明确指出:“不放手发动群众,不揭批,不整顿领导班子,任何单位都不可能搞好。”遵照这一批示精神,河南教育界深入揭批,对“文革”时期“四人帮”及其帮派制造的各种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早在1977年11月30日,河南省委就按照中央要求,联合南阳地委与唐河县委在重新调查、弄清真相的基础上,对曾经闻名全国的“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做出新的处理决定,为受害干部、教师平反,使其重返工作岗位。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影响很大,也揭开了河南省教育战线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序幕。1978年5月,新乡师范学院(即今天的河南师范大学)为340名教职工平反,恢复名誉。但正如摆在邓小平面前的群众来信反映的那样,各种阻力也依然强大,河南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进展缓慢。邓小平的“七四”批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事关广大教职员工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河南教育系统在徘徊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开始得以加快解决。
  
  1978年秋新学年伊始,河南教育系统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也随即展开。开封师范学院(即今天的河南大学)经广泛发动和深入调查研究,为“文革”时期制造的9大冤案平反昭雪,554名干部、教师重新恢复了名誉和工作。河南医学院(即今天的郑州大学医学院)为145名教职工平反。1978年12月,郑州大学召开大会,向广大教职工宣布省委为原郑州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王培育和副校长李林、郭晓棠等冤案平反的决定。1979年7月河南召开大会,为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教育界著名人士王毅斋平反。同年8月,为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副省长、郑州大学校长嵇文甫举行平反昭雪暨骨灰安放仪式,同时召开为原河南省副省长、著名学者杜孟模平反昭雪大会……1979年1月,河南省有关部门为洛阳市五中事件、郑州市三十四中事件和禹县(今禹州市)神垕高中事件三起冤案、错案彻底平反,为在这些事件中遭受打击迫害的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恢复名誉。河南教育界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一方面解决了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又解放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激发了河南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热情。
  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之下,河南教育战线在经历了“文革”的风雨之后,终于展露新颜。河南的教师地位得以提高,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师收入和待遇得以提高。1978年12月中下旬,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的段君毅及省委第二书记胡立教等领导亲自为7位河南省首批特级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表达省委尊师重教的姿态和决心。1979年年底,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河南为40%的教职工增加了工资。
  1978年以后,河南的基础教育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得到有效治理,各学校书声琅琅、井然有序,与“文革”时期相比,真正是旧貌换新颜。1978年,《河南省全日制九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出台,特别规定各学校不得随意停课,并对中小学教学各环节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年秋季,河南所有入学的新生都用上了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充满新思想、新知识的崭新教材。笔者是1978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对当时的语文教材内容至今仍记忆犹新:“水电站电灯电话电视机电的用处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今年又是丰收年”,简短的语言,描绘的是人们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同时,河南恢复建立一批重点小学,如郑州市纬二路小学(今河南省实验小学)、开封市县街小学、新县箭厂河列宁小学等。1979年全省小学整顿工作开始,对农村过于分散的小学进行合并;城市小学统一集中,由市或辖区直接领导,调整城市小学布局,实行就近入学,方便适龄儿童上学。在此基础上,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普及小学教育。1979年年底,河南局部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3.2%。
  与此同时,河南普通高等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考察批准,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等5所高校率先在全省招收3年制硕士研究生110名。当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了9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979年,开封师范学院改称河南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提升规格、扩大招生……
  河南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恢复发展、健康前进的轨道。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