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分享
2011-01-01李镇西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6期
作者简介:
李镇西,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得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为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与青春同行》《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30余部著作。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得了。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第三种是“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统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获得营养。——这种“分享式”现在还不普遍,但已经开始出现。
我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正是“分享”;而“分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再说具体些,这种“分享式”教学,体现在我的课堂上,就是八个字:“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这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
刚才说了,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那么,“话题”(问题)从何而来?换句话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应该在学生的心灵。我以前上课,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因此我现在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
用这种方法上课,应该特别注意:第一,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第二,上课时,教师应该具备一种从容且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适用于阅读指导课。为了更好地说明我的观点,我请大家看下面关于《冬天》这篇文章的几个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一: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 “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片段二: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握手吧!”
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
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地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因为这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
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掌声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到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
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片段三: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的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于是我接着说,“哦,好像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儿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道:“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且融入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之类,而是一种平凡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片段四:
“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课后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这里我想顺便问问,在座的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低头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对呀,文章中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这不就是答案吗?于是我说:“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雷动。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是在2003年,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上一堂语文课。当时我没有带教材,于是便从电脑中调出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即兴为该校初二学生上了这一堂课。课后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地讨论,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大家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感情与感情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也是教师个人力量所很难达到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要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