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的“三怕”

2011-01-01王庆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6期

  中学是奠定人生知识基础的时期,而初中又是整个中学的基础阶段。最近,笔者为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以“学校生活中你最怕什么”为题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要有“三怕”,即怕考试、怕被漠视、怕请家长。
  一怕考试。我们建议学生以“我最怕______”(填一个与学校、教师、学习有关的词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为题,写一篇周记。班里54名学生有21人写到怕考试,占班级总人数的近40%,其中优秀生、中等生、潜能生各占一定比例。优秀生,按常理来讲不应畏惧考试。“考试是那些好学生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机会”,潜能生是这样认为的。可在调查中,我发现优秀生同样也不喜欢考试,大概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忧患意识较强。“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观念更是家长、老师教育学生时所奉行的原则,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未来得及眉开眼笑、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已在耳畔响起。考到班级第一名,家长会说:“某某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考到年级第一名,老师会说:“如果你再细心一点儿,可能就是全镇第一名了。”在要求更高、追求更好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感在直线下降,紧迫感与日俱增,又迅速回到了“日光+灯光”的奋斗旅程中了。在“一切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思想指挥下,老师自然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生活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老师的鼓励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学生的课余生活除了单调就是无聊,学生的双休日除了作业还是作业。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早日从考试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二怕被漠视。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传递爱。研究表明,经常有机会在学校表现自己的孩子,以后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比较强;经常上课坐在前排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较浓厚;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会较高,以后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但是,另外一部分处于弱势的孩子,就缺少了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处于被漠视的状态。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学生,在班里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一次上课时,发现老师看着我向我走来,我内心一阵激动。可是,老师说了一句话差点把我气死:‘你的同桌今天哪儿去了?’从此我恨这位老师,我决心再不跟这位老师讲话。”从这位学生的言说中我们感受到,长时间被人漠视已经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由此推想,学生以搞恶作剧的形式来唤起老师注意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关注的愿望,这是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得到别人的关注,特别是正面的关注,会在人心中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进而延续到下一行动中去。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不能眼睛只盯着优秀生而漠视其他其实更需要关心的学生。如前所述,漠视将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三怕叫家长。教师和家长及时联系和沟通,共同谋划和商讨教育学生的良策,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进行,是我们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种良好策略。教师将家长请到学校,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表现,密切合作,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对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却把请家长作为一项对学生的惩罚措施,视之为管理学生的“尚方宝剑”。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动不动就要请家长。班里有一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上课迟到、说话,不交作业等是家常便饭。我也曾试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教育他,但收效甚微,我始终无法走进他的心灵。有一次,他在厕所吸烟,被教导处的老师逮个正着。当我把他从教导处领到我办公室后,他耷拉着脑袋,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大概是自知此次过错非同寻常吧(以前是在班内的小打小闹;此次是被学校发现,教导处会扣班级分数)。我问他:“你说怎么办吧?全班同学辛辛苦苦劳动挣来的积分,你怎么忍心让扣除呢?”他思索片刻,轻声说:“怎样处理都行,只要不让家长知道。”我很惊讶,因为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但请他一定告诉我原因。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的父亲脾气暴躁,对他常常轻则斥骂,重则拳脚相加,打得他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如果他父亲知道他犯这样的错误,一定不会轻饶他,所以他才会向我提出这样的请求。在“最怕老师什么”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怕叫家长”这一点,尤其是犯错以后。“自己丢人就算了,千万别让家长也跟着丢人”,这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害怕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由此可见,“叫家长”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多么沉重的压力。
  近来听到有学校以发“报喜帖”的形式向家长报告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这种做法颇受欢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能否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尝试行之有效而又易于他们接受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