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无用之“用”

2011-01-01朱亚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6期

  拥有教育的发言权
  
  提及上任教体局局长的始末,王家岭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教体局是许多干部想去的地方。县委书记慧眼识珠,把懂教育、热爱教育且业绩出众的王家岭安置在了教体局一把手的位置,希望他能把安阳县的教育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干好干不好,是能力的问题,但你干与不干,那就是态度的问题了。”王家岭以行动来诠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王家岭的家离单位比较远,但早在当副局长时,他就坚持步行上下班。当局长后,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而且一走就是10多年。
  早晨6点钟,王家岭已经起床,7点准时从家里出发。走在人行道上,他和任何一个普通上班族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他脑海里装满了安阳县教育的问题:哪个学校在某个方面薄弱一些,该如何改进;哪个学校在某个方面可以做表率,带动整个县域教育的发展;等等。
  需要时,王家岭会随时拨通校长们的电话进行沟通。不少学校校长的电话号码,早已被他记得烂熟。记者随便问了几个校长的手机号,他都像说自家电话一样,脱口而出。看着记者吃惊的表情,他淡然一笑:“这没什么稀奇的,因为没遍数地沟通,打得太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嘛!”
  7点40分,他会准时出现在单位,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下午下班后,他会像来时一样,步行40分钟回家,边走边思考安阳县教育的发展。
  如果上班时间王家岭不在局里,那么,他肯定是去学校听课了。这已成为全局所熟知的规律。但凡有一点空隙,王家岭就会一个人悄悄来到学校,推门听课。
  教室的后排,他静静地坐着,认真且专注。手里拿着笔记本,边听边做记录。这时的王家岭和任何一位普通的听课教师,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王家岭会认真整理听课记录,思考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教研员一起商讨或请教专家来解决,并反馈给学校切实改进。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真正了解课堂,才能明白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了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但若不了解课堂,就连最起码的对教育的发言权都没有,叫我如何来当局长呢?”王家岭这样告诉记者。
  有人曾统计,王家岭上任两年多以来,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所中小学,而且在大部分学校都听过课。教育局长到学校听课,乍一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难的,但是能到这么多所学校,长期坚持听课、做记录,了解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并思考改进,若没有对教育的执著和热爱,要做到这些,那就太难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对教育局长来说,这是我分内的工作。人家温总理日理万机,还能抽出时间到学校听课呢,难道我们比国务院总理还忙吗?”说这话时,王家岭满脸真诚的笑容,让对面的记者也感觉阳光灿烂。
  
  不把孩子放弃在起跑线上
  
  以前的教育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完全用分数来量化孩子的学习,所以过度重视考试在检测教育成效中的作用,几乎在DOvJEFFm569DRekBM1se1w==每次考试后都进行高低分排名。王家岭认为,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每次排名都是在强化失败留给孩子的阴影,这样做的结果,导致部分成绩差的孩子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兴趣。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王家岭提出不把孩子放弃在起跑线上,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实施因材施“考”,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A、B两种试卷,且都有选考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程度,选择适合的试卷,分别作答。每次测试,不公布分数,不排名次,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高分。这样做不用于任何外界的评比,更不是为了取悦家长,而是让孩子都能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体会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1岁之前就实施早教,随着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家长并不是根据孩子特点进行兴趣培养,而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费尽心思只为了让孩子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说到这里,王家岭陷入沉思,他眉头紧蹙,脸上的表情深沉而凝重,“起点相对于人生的马拉松来说,并不像某些家长认为的那么重要。即便起步慢了一点、晚了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在人生旅途中永不放弃,永不厌倦,永远充满激情,那么你就是强者、胜者。这也是我们提出不把孩子放弃在起跑线上的初衷。”
  的确,教育不在于让孩子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孩子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的发展,把内心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成长动力激发出来。正如王家岭所说:“让孩子葆有学习的兴趣,比获得高分更有意义;让孩子拥有探索的激情,比排名第一更有价值;让孩子学会学习,比死记知识更有希望;让孩子成为有完整人格的人,比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更利于社会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王家岭推出多元评价活动,着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提供人生马拉松比赛中的动力源泉。也许这个学生学习不突出,但他热爱劳动,那就奖给他一个“劳动之星”;那个后进生成绩不好,觉悟也不高,但他若能比以前有进步,有改观,就奖给他一个“进步之星”……任何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奖励,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些举措的实施,让学生喜欢上了学校生活,进而永葆希望、满怀信心地学习。
  “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就是打基础,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的素质。为了不把孩子放弃在起跑线上,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展开了教师及学校的多元化评价。”面对记者,王家岭侃侃而谈。此刻他不再是威严的局长,不再是坐在教室后面默默听课的教师,更像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要把自己深思熟虑且可行的教育理念推广出去,落实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问及对教育的理解,王家岭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悄悄来到这个世界,慢慢成长,逐渐地完善。所有喜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人,都应该耐心等待,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全面来抓,逐项推进。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成长奠基。这些都是教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搞教育不能只抓几所学校搞形象工程或者盆景展示,而应大面积推进,均衡和谐发展。我认为,教育所指的‘慢’,更多体现的是坚持,需要经历过程,耐心等待。”王家岭如是说。
  在品赏这个“慢”的过程中,王家岭从内部管理制度抓落实,采用“包片督导调研制”,教体局班子成员包片、局机关干部分成21个督察小组,每月确定若干主题,深入全县21个乡镇和县属学校调研督察。要求机关干部每周下基层两天,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排忧解难。“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创新,是被作为常规工作来落实的。我们一直在坚持,在扎实推进。特别是在县域内300多所学校中同时展开,且要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这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我们的学校如果和大城市相比,相对落后,但在全县都稳步向前推进的情况下,带来的变化还是相当惊人的。”
  在听课和听汇报的过程中,王家岭不仅了解各个学校的情况,而且用心发现管理人才,并结合公开选拔和笔试等情况进行考核。只要是他认准了有能力、有魄力、有干劲的人,就一步到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给他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用他的话说,“这样做,可以打消一些不正当的念头,遏制歪风邪气的滋生。”
  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质疑,王家岭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动摇,全心全力去做认为对的事情,把背后的风风雨雨都看做“浮云”:“我深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长期坚持地付出。如此大胆任用有能力的年轻人,工作却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有起色,且安阳县的教育在我任职的几年内,也不一定会有明显成效,但我不后悔付出,我相信,这些年轻的校长会在5~10年内成为推动安阳县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康乾盛世大家都知道,但中间的雍正却很少有人提及,而谁都清楚,这盛世与雍正的传承和奠基是分不开的。我愿意像雍正一样,踏实做事,在任期内干好自己深深热爱的教育事业,全心全力为下一届领导班子做奠基工程。只要能看到安阳县教育的长足发展,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读“无用”之书
  
  在谈及读书的问题时,王家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自古以来,狗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看门。但是,现在很多人已不再养看门狗,而是养宠物狗。表面上看,宠物狗不会看门,是无用之狗,其实却不然,养宠物狗,体现的是主人更高层面的追求,让主人在付出心血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是看门狗远远不能达到的。
  王家岭认为读书也是如此,不能只是功利地读眼前有用的书,而应该多读一些滋养身心、熏陶灵魂的无用之书。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有用”的书来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读一些历史、哲学等“无用”之书。
  熟悉王家岭的人都知道,他嗜书如命。每天的事务很多,但是王家岭平均每年都要读上100本左右的书。家里、办公室的旮旯儿,都被书填满了。为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爱读书的局长”。他不仅自己爱书,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安阳县教体局的每一个人。
  从2002年王家岭作为副局长分管办公室的工作起,直到现在,每个周一下午都是雷打不动的集体读书经验交流会。每年局里评选先进,奖品都是书,且部分属于“无用”之书,包括哲学、历史、人文、天文、地理等。2011年的春节福利——每人10本书,被评为先进的,再多奖励几本。据办公室主任邵金余介绍,2011年的台历是局里特制、专门给教师介绍读书书目的,全县9000多名教师人手一份。
  和相关处室商讨,王家岭把读书作为抓学生智育的载体,开展了“创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发展孩子的智力。在师生读书方面,王家岭强调:教师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应多读经典,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完善自我。用他的话来说,“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用之书并非真的无用,它恰恰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满足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需求。眼下‘无用’的书,未来却可能是最有用的书;表面上‘无用’的书,实际上却是最有用的书”。
  王家岭的“无用”哲学,让人耳目一新。他说:“教育也是如此,应摈弃功利,回归本真。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考上大学,也不是非得找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只要学生尽了最大努力,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并立志干好,这样的学生,就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说这话时,他目视远方,满怀希望。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