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资金为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1-01-01周凌云
老区建设 2011年1期
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土地面积1062.06平方公里,耕地12897公顷,农民人均耕地0.89亩。为适应扶贫开发工作新形势,2009年底该县在省扶贫办、财政厅的大力扶持和指导下,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进村入户,促农增收的新模式,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户入股资金捆绑起来,在5个不同类型“十一五”扶贫重点村开展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一年期满取得了初步成效,笔者近期进村入户就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莲花县采用竞争入围的方式在全县“十一五”76个扶贫重点村中选择5个试点村(良坊镇斜天村、太源村,神泉乡模背村,南岭乡长埠村,六市乡山口村)确定为首批互助资金试点村,占全县“十一五”扶贫重点村总村数(76个)的6.6%,试点地区农户数125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50891户的2.4%,农业人口数5375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数208654人的2.6%。目前全县5个试点村共投入互助资金总计9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5万元(每个村15万元),农户入股资金23万元,入股农户586户,入股资金标准为100—2000元,已借款农户数695户,累计借款708笔,累计放款额108万元,其中最高借款金额5000元,最低借款金额为500元。互助资金扶持的生产发展项目共11类,受益人口人均新增收入390元,较好的体现了互助资金的生产性、效益性、发展性。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规范和加强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及时成立了莲花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与此同时,乡镇及试点村都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选定了精干、实干、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民主管理,规范操作。五个试点村都通过本村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公道正派、有责任心的村民组建的互助资金“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互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的用途,借款期限,借款最高限额,还款方式及资金占用费的收取和使用等内容。理事会成员明确分工,负责进行项目的审核,风险评价以及资金的发放、使用和回收,并指定信息技术指导员和市场销售联络员,对借款户进行全程服务、跟踪问效。理事会行使互助资金管理工作并对互助社社员大会负责,接受全体社员、监事会及村民的监督,接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接受上级扶贫、财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理事长管公章,会计管支票及帐本,出纳管现金收支,各负其责,建立总帐、明细帐、项目收益统计表、资产负债表,所有票据一式四份分别保存,帐务日清月结。严格借款流程,借款户必须填定申请,注明借款用途、项目规模、借款时间及还款时间等,申请公示3-5天或经成员会议集体研究后,由借款户出具承诺书,然后签订合同,发放借款,借款分为信用担保、3—5户联户担保、财产抵押三部分,为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做到前贷不清,后借不贷。如果特殊户到期还确有困难的,由理事会成员或担保人先行垫付。村民借款归还本息后,如有适宜的生产发展项目随时可申请再借款。
(三)明确奖惩,确保安全。五个试点村都实行信誉评星制度,设立资金运作信誉评星表,借款户到期或提前还款付息的贴红星一颗,以后优先借款;借款逾期不还或挪作他用的贴黄星一颗,予以警告;赖账或造成集体名誉、财产损失的,贴黑星一颗,取消成员资格。同时鼓励成员获得收益后追加入股资金,不断扩大资金规模,并将此作为星级户及特殊信誉户评比的参考依据。同时县政府明确奖惩办法,规定每年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对试点村互助资金的安全及其周转率和使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考核,管理得好的给予奖励,管理不善的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三、主要成效
莲花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以来,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普遍认同。
一是激发了农户发展热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农户一般情况不会主动到金融机构贷款发展经济。建立健全互助资金后,由于借款方便,手续简单,成本低,刺激了农户发展热情,不想发展的农户有发展内力和机会,发展规模小的逐渐扩大规模。如良坊镇斜天村,该村累计向98户发放资金18.6万元,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受益农户年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实现了小项目带动大发展,经济发展了,村民建起了新房,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有线电视全部入户,有的还开通了宽带网,全村环境整治了,村庄靓丽了,村民的群队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团结互助蔚然成风,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该村村民如是说:“互助资金就是咱们贫困农民自己的小银行”。
二是促进了农沪生产:方式和规模的改进。六市乡山口村是莲花县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由于缺乏资金,生产难以发展,全村处于“生产无资金,发展无信心,生活不宽裕”的状况。通过一年多互助资金试点,在山上实施土地整理900多亩,该村由过去“三无村庄”发展到现在“果园一片片,花生、玉米一行行,猪栏一排排,蔬菜肩上扛”的良好态势。该村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丰硕成果,他们编的顺口溜道出了心声:互助资金真是妙,扶贫模式改变了,资金入户人欢笑,民主当家共管好,同心发展村改貌,谁也不愿做懒猫。贫困村民齐努力,小康路上快步跑。
三是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互助资金的管理,提高了农民民主管理的能力,市场经营的能力,同时资金合作把农民连接起来,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团结互助意识。良坊镇太源村首批8户农户借款4万元,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到年底增收3万多元,人均增加纯收入258元。南岭乡长埠村贺式在互助社借款5000元,租用本村一废旧小学实行小规模养鸡,年底出售3万多只鸡,获利近3万元。神泉乡模背村实行每5户担保1户借款办法,首批放款8万多元,成规模配制水稻良种100多亩,每亩纯收达2000余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些生产发展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即适合低收入农户独立创业,又适合农户间的联合经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
四是培养了干部的斗志,弘扬了正气。互助资金的严格管理制度和高目标,要求执行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质,在资金支持上必须按原则办事,理事会成员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身才干。成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这也必将带动我县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试点工作的实践,还增强了邻里团结,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弘扬了正气。
[作者简介]
周凌云,江西省莲花县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