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一片新天地
2011-01-01曾明英
老区建设 2011年1期
寻乌县南桥镇移民安置点,于2005年开始实施建设,2009年6月,该县在移民安置点设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成为我省首个移民行政村一一南桥镇金桥移民新村。通过当地政府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日前,新村共计安置移民搬迁户354户,1388人。如今,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生活方便、富裕和凿的移民新村正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温馨之家人让边远山民纷至榻来
一片片柑橘层峦叠翠,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走进寻乌县南桥镇金桥移民新村,看到的是一片喜庆、崭新的景象。
南桥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镇,村落分布在千山万壑之中,全镇有迁出点9个村25个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一道道难题如鸿沟阻隔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如何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寻乌县进行积极探索,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农民实施生态移民。该县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方便生活,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搞好规划,选择在圩场边上建设集中安置点,并专门聘请厦门设计院进行整体布局的规划和设计,做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电视、土地平整)和“四统一分”(既统一设计图纸、统一规划、统一标高、统一基础设施、分户建房)工作。同时,该县在金桥移民新村设立移民幼儿园一所,兴建了村委办公楼一栋,并完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至目前,该新村建设安置房354栋,完成长700米、宽30米商贸街的亮化、绿化、硬化工程。
如何引导边远山区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寻乌大力宣传移民扶贫政策。移民扶贫工作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为使移民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该县认真抓好宣传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移民扶贫简报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移民扶贫政策及实施移民搬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群众思想得到统一,从而克服“故土难离”的意识,真正做到自愿搬迁。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寻乌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该县为帮助移民搬出山区重建新房,加强了移民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外迁建房的移民按每人每年3500元补助标准发放扶贫资金,此外每户还可申请2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政府贴息贷款。同时,县里有关部门联手还为移民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公安部门降低移民户进城门槛,制定户口跟人走的户籍政策;城建部门减免建房规划、设计费;土管部门减免土地审批费;供电部门免收电力增容入户费,移民新人户与农网改造同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则在办理证照、提供服务、规费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扶贫、金融部门则在信贷等方面优先扶持;教育部门对移民子女入学离家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在一系列良好的政策推动下,边远山区的农民不断搬出深山,到金桥移民新村安家落户,由2005年的39户,198人增加到现在的354户,1388人。
输血与造血并举让移民过上好日子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地把深山区里的农民搬迁出来就行,关键是搬迁出来以后能稳得住,有发展,达到逐渐致富的目标。”该县扶贫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搬出来是手段,能致富才是移民工程的目标。为此,寻乌打出一套输血与造血并举的“组合拳”。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超市、花灯厂、扎花厂、制衣厂等企业在金桥移民新村建厂,安排移民就近到工厂上班;对移民子女,安排其到县职业学校,接受半年或三个月的中短期免费培训,学习电脑、电子、电动缝纫等知识,推荐到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过地区对口就业,通过子女就业,实现全家脱贫。同时,该县还举办农业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移民的自主创业能力,按照安置地产业链安排生产、生活,使一部分人在发展果业、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上大做文章,部分人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开小商店、家庭式作坊、饭店等当上了小老板。如通过果业技术培训,使本地果园、果品加工厂就业的移民,每天务工收入50元,平均月务工收入1500元,仅务工收入就等于搬迁前的全年收入。据了解,搬迁到移民新村后,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由原来的土坯房住上了有防震性能的框架混凝土结构房,户均住房占地面积73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户均纯收入2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00元以上,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陈治湘是金桥新村的一员,有房有车,新居是一栋三层的小楼房,客厅宽敞明亮,室内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说起移民扶贫给他带来的变化,陈治湘有说不完的话。陈治湘是高排村田湖小组农民,老房子依山而建,每当下雨时,总是担心发生山体滑坡,他的儿子买了一辆车跑运输,由于不通公路,回家车子只好停放在半路上,步行五六公里才能到家,孩子们上学来回要走几十公里。他说,自从搬迁到移民新村后,生活富起来了,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方便。
“以前在山区,做什么都难,就连家里生产的一些农副产品也难卖出,现在搬到移民新村,住上了楼房,自己和妻子在工厂上班,有固定的收入,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我做梦也没想到,现在生活更有奔头了!”陈宣龙讲起近几年的变化,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
成立理事会让移民村处处文明祥和
每天上午8点半,金桥移民新村村民谢炎林、陈盛海等人就准时来到村委会,有事做事,没事喝茶,商量社区管理事务。他们就是群众选出来的理事会成员,是义务“物业管理”,是村“两委”的得力助手。
金桥移民新村大部分来自全镇各村,有的还来自外乡镇,因为党的移民政策才让他们有缘聚在一起。因此,移民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但移民们发现,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里不讲卫生、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的现象非常严重。他们意识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移民村虽然成立了村“两委”,但他们只有4名工作人员,要管理1000多人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移民村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在村“两委”的倡导下,移民们内心深处的主人翁意识被充分激发。“村两委”审时度势,适时建立了“一会六站”的管理模式,即成立理事会,下设矛盾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卫生环境监督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社区互助救助站和劳务输出服务站等“六个站”,每个站有站长、成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社区邻里有纠纷,找调解站去,站长等人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哪家有困难,社区互助救助站就会牵头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移民彭佛桃不会忘记,上半年母亲去世,紧接着父亲瘫痪,不久前夫妇俩又遭遇车祸,双双腿部骨折,读高中的儿子被迫辍学,精神和肉体的重重折磨让他备受煎熬。社区互助救助站得知后,立即组织开展募捐活动,一天时间就捐到4000多元。当村干部和理事会把善款送到他病床前的时候,彭佛桃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永远也忘不了邻里们的深情厚意。
谁家垃圾乱倒、柴草乱堆,卫生监督站就会及时制止。公益事业服务站牵头组织大家硬化门坪、水沟、砌花池。针对移民就业难题,劳务输出服务站建立劳动力档案,根据年龄、性别、特长等,分类组建了采果队、汽车运输队、建筑工程队,组织闲散劳力到超市、扎花厂、玩具厂就业。最活跃的要数文体活动联络站,在站长陈盛海的领导下,成立了腰鼓队、农民乐队,建立了农家书屋、阅览室、乒乓球室、书法展览室,逢年过节举办各种文体赛事。如今的移民村,在理事会的精心管理下,处处安定有序、文明祥和、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
曾明英,江西省寻乌县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