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为主导 加快富民兴县步伐
2011-01-01陈亮
老区建设 2011年1期
上犹县地处赣州市西部,国土面积1544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3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0万,农业人口25.6万人,贫困人口6.2万人,有扶贫重点村57个,库区乡(镇)10个,库区面积12.6万亩,大中型水库移民38334人。该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县,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国定贫困县。“十一五”期间,上犹县加快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将扶贫和移民工作摆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在上级扶贫和移民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该县以油茶、茶叶产业发展为主导,紧紧围绕“三年搭框架、五年打基础、十年成体系”的产业发展思路,转变扶贫和移民工作方式,加大产业扶持工作力度,强化产业发展措施,加快富民兴县步伐,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组织领导
“十一五”期间,上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和移民工作,将其作为大事、摆上位置、抓紧抓好,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0年,为更好地统筹扶贫和移民工作,特组建了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二、加大扶贫和移民工作扶持力度
一是确保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上犹县克服经济总量偏小、县级财政紧张等诸多困难,尽量确保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十一五”期间共配套资金870万元,资金到位100%。二是上犹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与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络,争取省、市定点包扶单位加大对该县的帮扶力度。三是组织动员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实施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645户、3106人。
三、注重提高扶贫和移民工作实效
“十一五”以来,上犹县加大扶贫和移民工作创新力度,共投入资金1.59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全县共有1317户5930人搬出了深山区、库区。2893人得到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减少2425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7元,比“十五”增加了1377元,增长85.5%。
四、以产业为主导,培育富民产业
要实现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稳定增收致富,关键是产业发展。上犹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定了“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发展战略,着力扶持“茶叶、油茶”(以下简称“两茶”)产业发展,将其打造为富民兴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发展有目标
上犹县将“两茶”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8.9℃,降雨充沛,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发展“两茶”的自然条件优越;该县种植“两茶”的历史悠久,“两茶”是传统产业,农户生产积极性高,营销网络完善,种植氛围良好;近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技术力量雄厚;随着人们对饮食、保健要求的提高,“两茶”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创新工作机制,产业发展有保障
为适应新形势对扶贫和移民工作的需要,上犹县扶贫和移民部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以“两茶”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
一是明确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拓展面积和提升品质为重点,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扶助、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方式,具体说就是“政策拉动、大户带动、干部撬动”的措施,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工程,提升综合效益。
二是强化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及县“两茶”协会会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此外,还抽调专人成立了“两茶”开发办公室。形成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分别挂点联系1个乡镇或基地的挂点联系机制。实行计划任务倒排式管理。
三是培植龙头。上犹县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开发“两茶”等方式,成功发展了一批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截止目前,全县有茶场96家,油茶育苗规模以上基地3处,年育苗100万株以上。油茶种植1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精深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油茶80吨。如该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陈有良于2005年回乡创建了上犹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犹江绿月”有机绿茶商标,2008年公司已成为上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公司连续3年获得了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优秀奖。该公司还建成了上犹唯一的茶叶繁殖良种母本园基地,每年培训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茶农2000人次。公司的园村茶园基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集生态旅游、培训教育、茶叶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又如该县致富能手廖太祺投资4000万元发展油茶,开发中制定“三步走”战略,即2009年开发6000亩,2010年达到1.2万亩,2011年达到1.5万亩,并成立了“上犹县强旺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用公司的经营模式来开发油茶产业。
四是创新机制。在“两茶”发展实践中,该县改变以往家庭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创新了机制。一是创立“五统一”机制,即龙头企业按照“五统一”标准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服务:统一平价供应种苗、药、肥等生产资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协调采摘,统一按合同收购。二是龙头企业专门成立了产业党小组,明确了党小组各成员的权利、义务,建立了学习活动制度。三是创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活动制度等。
五是创建品牌。上犹县的“上犹绿茶”系列产品各具特色,屡获殊荣。其中“梅岭剑绿”、“梅岭毛尖”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并成为首届世界农业大会特贡茶,APEC(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专用茶;“五指峰银毫”、“云华云片”等名优茶在名茶评比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以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和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犹江绿月剑绿茶”、“犹江绿月毛尖茶”、“梅岭剑绿茶”等为代表的上犹绿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参展。上犹绿茶已经成为该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三)促进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帮民富
“两茶”产业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长、效益高的富民产业。通过各项有力措施,“两茶”产业扶贫机制带来可喜成果,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上犹县新增茶园面积3.3万亩,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税收228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200元;茶叶亩平均产值达3200元,是水稻种植收益的2倍。新开发油茶林面积6万亩,直接解决了山区2万余农民的就业问题,种植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要久富,就要大家一起富。”种植大户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如“犹江绿月”有限公司吸纳周边农户进厂务工,公司常年聘请60多名职工,其中下岗职116人、残疾人3人、特困户30人,每人每年工资达1.8万元。又如“上犹盛发油茶苗木基地”常年聘请40名周边农户务工,周边农户实现了“进厂不进城、家门口打工创业”的愿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更加坚定了上犹以“两茶”产业为主导,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在“十二五”期间,该县将瞄准贫困人口和库区移民,以“有利于贫困群众和移民生产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贫困群众和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一轮扶贫和移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心系群众、不懈努力,不断开创扶贫和移民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