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三化”之路 科学发展现代农业
2011-01-01邹军
老区建设 2011年1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兴国县作为农业大县,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往往构不成正比关系。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经济繁荣发展,是当前我县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顺应农业发展趋势,科学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品牌化、合作化”之路。
一、走产业化之路
当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长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必须开拓思维、创新理念,按照“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扶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抓好育特色产业、办龙头企业、建产业基地“三大环节”,推进产业化,扩大产业化。
一是育好特色产业。一个地方如果缺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就会比较缓慢。我县农业发展之所以比较滞后,就是因为缺乏大的特色产业支撑。为此,要在巩固制种、花卉、烟叶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以“有资源优势、有地方特色、有市场潜力、有发展习惯、有技术支撑”的兴国油茶、赣南脐橙、兴国灰鹅等特色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做到以乡镇为规划单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精心培育,使之逐渐成为强势产业。油茶产业方面,以良村、茶园、城岗等乡镇为油茶种植重点区域,努力把兴国建成全省闻名、全国有影响的油茶产品主要集散地;脐橙产业方面,着力搞好埠头、高兴等乡镇万亩脐橙园的管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擦亮“赣南脐橙”品牌;灰鹅产业方面,以社富、潋江、长冈等自然条件和饲养基础好的乡镇为重点,大力培育好兴国灰鹅原种场和灰鹅良种扩繁场,力争实现兴国灰鹅传统产业二次振兴。
二是办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只有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竞争力强,才能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方位广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县将军红果业、百丈泉食品、山村油脂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我们一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思路,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引进并扶持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全面带动我县以油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灰鹅为主的养殖业等各业蓬勃发展,让广大农民受益得实惠,增加收入,真正做到“上一个项目、连一片基地、强一方经济”。力争在2011年使全县农业产业化雏形基本形成。
三是建好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关键。要紧紧围绕我县果业、油茶、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省市级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即以绿宝米业为依托的11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山村油脂为依托的33万亩油茶生产基地;以将军红果业为依托的12万亩果业种植基地;以斌杰食品为依托的20万头生猪饲养基地;以百丈泉食品为依托的10万羽灰鹅饲养基地。同时,引导农户逐步实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发展为集中连片建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逐步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群体生产基地。力求在生产规模、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二、走品牌化之路
农产品品牌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标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品牌才有竞争力”的理念,以抓好品牌开发、品牌质量、品牌形象为“三大抓手”,打造享誉全国的“苏区模范县”农产品品牌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抓品牌开发。按照“突出重点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投入。一方面,着力支持鼓励县内博诚农牧科技、斌杰食品、红天下油茶等省市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按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品牌的创建;另一方面,集中现有资金,攥紧拳头,重点打造兴国鱼丝、兴国油茶和兴国灰鹅等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名牌农产品。
二是抓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农业的根本。要紧紧依托我县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为核心,以企业打造市场品牌为载体,建立“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检验检测方法、统一名牌标准”的主导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实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真正实现好地(基地)出好品(安全食品)、好业(安全食品产业)出名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进行表彰奖励,着力打造农产品“诚信”品牌。
三是抓品牌形象。品牌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较多,特别是灰鹅、油茶等农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但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因此,要着力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兴国农产品的省内外营销窗口,存省内外各女招市和市场建立品牌农产品专销区、专销点或专柜,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贸洽会等各级农产品鉴评推介会。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推介和宣传品牌,把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走好合作化之路
实践证明,发展合作经济是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积极探索合作实践,通过政策激励、服务引导、典型带动等关键举措,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流转合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三大合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持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80余家,并探索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此基础上,要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在鼓励农户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同时,着力扶持一批合作基础较好、利益联结紧密、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做大做强,推动形成“合作社+公司(企业)+社员”、“公司+合作社(协会)+社员(会员)”等高效能合作组织模式,因势利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组建联合社或行业协会,真正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力争在两年内,全县系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规模和效益都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合作。随着我县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搞好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愿望十分迫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破除农民“宁愿土地荒,不与他人种;宁愿土地长草,生怕别人挖宝”的小农意识,引导和推动土地更多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主体流转,对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转让出去的农户,切实做到优先安排为受让主体从事生产经营、优先参加就业培训、优先接受岗位推介“三个优先”,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农民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的“两金”致富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职能作用,强化土地流转的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三是鼓励兴办农民资金互盼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破解金融渠道单一、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重要途径。县里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加强组织引导,开展相关业务培训,规范各类制度建设,给予税收减免、金融授信、贷款支持、产权入股、资金补助、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等扶持政策,坚持严把准入关、运行关、风险关,确保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能够健康发展、有序运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