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放下即拥有
2011-01-01曹寇
董事会 2011年6期
对于安东来说,他的两个世界同样糟糕。非洲难民营的血腥和暴力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让他不得不规避正义和邪恶的基本判断
丹麦女导演苏珊?毕尔所执导的电影《更好的世界》,勇夺今年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叙述了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的故事。医生安东和他的妻子玛丽安有两个小男孩,因为安东需要在非洲难民营和丹麦之间奔波,两地分居的生活和没有言明的夫妻芥蒂(很可能是安东的一次出轨行为)始终得不到妻子的最终谅解,他们陷入了离婚的危机当中。因为来自瑞典,他们10岁的大儿子伊莱亚斯在学校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直到他得到了克里斯蒂安的帮助和保护。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刚刚从伦敦搬过来的转校生,由于他的妈妈最近因为癌症而过世,所以他与他的爸爸克劳斯都在经历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正是克里斯蒂安的阴郁和暴力推动了情节发展。他的仇恨源自丧母的悲痛和愤恨。母亲的病故使他执意认为这是父亲“希望她死”的结果,基于此,对父亲的仇恨和不信任也转移到校园内(对校霸的还击)和社会上(对没有教养的社会粗人的炸弹报复)。对他来说,“更好的世界”是母亲在世的日子。在电影结尾处,这位冷酷的少年流下了热泪,谈到了母亲死去的场景:“她蜷缩着像一个女孩,就像从来不是我的妈妈。”母爱的缺失和不在现场促成了一切。
而对伊莱亚斯来说,“更好的世界”是父亲在家的时日。他是一个善良软弱的男孩,他希望父母和睦,希望父亲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帮助他进行选择(是否加入克里斯蒂安的爆炸行动)。但显然父亲的缺位使他一方面丧失了自我选择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他带来了“勇气”。只是善良使他无法漠视即将到来的爆炸给一对母女带来的伤害,他挺身而出,结果自己受了重伤。
然而在成人世界,什么才是更好的世界呢?对于安东来说,他的两个世界同样糟糕。非洲难民营的血腥和暴力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让他不得不规避正义和邪恶的基本判断。与其说他面对非洲的惨无人道能够保持镇定,不如说是一种类似于“手术机器”的麻木和无情。而休假回丹麦,那仍然是一个糟糕的世界。彼此相爱的妻子的不谅解为他们的家庭人为制造了痛苦,儿子伊莱亚斯成长的烦恼让他深感无力。面对毫无教养之士强加于他的暴力,他像遵从《圣经》的圣徒那样“别人打你右脸你把左脸也伸过去”。表面上看,他是借此让孩子们明白以暴易暴只能产生永无止境的仇恨,宽恕才能获得平和。但事实上,他的内心并不平和,惟有冰冷的湖水才能浇灭他隐秘的怒火。最后,在非洲难民营,被自己救下来的大佬(当地武装暴徒)又被他推入了记录这位大佬累累血债的人群。换言之,对成人世界来说,安东的命运揭示了一个让人绝望的主题:这个世界没有更好的世界!
当然,电影最后挽救了这一绝望情绪,那就是通过夫妻的谅解、父子的谅解(克里斯蒂安和其父)、朋友之间的谅解(克里斯蒂安和伊莱亚斯)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明媚。这或许是该片连连获奖的必要原因。不过,我以为它并未解答另外一个世界的问题,即在贫穷和暴力中沦陷的非洲。安东的非洲见闻似乎仅仅是为了向丹麦的情感纠葛提供某种纵深背景,或者渲染一种压抑而又广阔的气氛。或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1.对比贫穷和暴力的非洲,欧洲是更好的世界?2.无论非洲还是欧洲,都存在它们各自的问题,而需要进入更好的世界,需要所有人通过努力达成谅解?
据说本片的原名就叫《复仇》,因为参奖才改为《更好的世界》。这只是商业策略,无关宏旨。虽然本片只有开头葬礼上出现过宗教仪式,但所有人似乎都和安东一样,在进行自我救赎。他们分别剖开了自己的胸膛,暴露了自己的偏狭、懦弱和无奈,最后在宽恕中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