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对话还是对立?

2011-01-01公文

编辑之友 2011年4期

  一、翻译出版业的窘境与网络翻译的兴起
  
  1.翻译出版业的窘境
  2010年10月,鲁迅文学奖上文学翻译类作品首次出现空缺折射出中国翻译出版行业的窘境。其实,这种窘境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显现,当时就有学者撰文直指翻译出版业粗制滥造、重译误译等问题。具体来看,当代中国翻译出版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受众萎缩。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与快餐化,加上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价格较高的翻译作品的受众越来越少。第二个是翻译出版准入门槛较低,缺乏行业标准。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叶路指出,“目前出版界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就为图书市场营造了一种不良氛围。找一些学生做‘写手’,甚至是做‘粘贴手’,把原有的译著粘来粘去,只做很少的改动”。大量低质量的翻译作品蚕食了翻译市场,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也在广大受众中造成了对翻译作品的不信任感。第三个就是网络翻译的兴起,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2.网络翻译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冲击
  网络翻译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翻译为手段,以外文材料为来源文本,以译文为目的文本,以网络发表为形式的新兴文化传播现象。网络翻译肇始于20世纪末的网络影视字幕组,现阶段网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影视字幕组、专业网络翻译网站、专业网络翻译论坛及博客群、个人翻译博客等。网络翻译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全格局的特点。
  网络翻译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受众的争夺。网络翻译的低廉、快捷、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翻译出版业的传统受众。其次是对翻译标准的颠覆。网络翻译使译者主体性空前解放,传统的“信、达、雅”让位于个性的张扬。
  
  二、传统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1.传统翻译出版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传统翻译出版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其系统性、资金充足性、合法性、权威性。
  首先,翻译出版业经过百余年的积累,从选题到营销出版,拥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系统完整的操作流程;而网络翻译则像是“游击队”,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
  其次,翻译出版业通过购买版权获得原作作者的授权,合法进行出版翻译工作;而网络翻译往往游离于体制之外,一般情况下无意也无实力购买版权,这就使网络翻译游离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身份十分尴尬。
  再次,一般来说,正规的翻译出版机构有健全的把关机制,从选题、译者确定到译文的审核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译文水平较高,权威性较强;而网络翻译的随机性使其无论在选题上还是质量上都缺少把关,因此容易造成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当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小型翻译出版机构对译文把关不严,也造成了翻译出版整体质量下降的现实。
  
  2.网络翻译在竞争中的优势
  网络翻译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快捷性。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译者和读者都获得解放,最突出的应该是受众的解放。在传统翻译出版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地选择已经翻译出版的作品,而且与译者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而在网络翻译语境下,受众的主体性大大加强。网络的互动性为网络翻译传播的受众参与翻译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翻译出版模式下“译者一读者”的单向传播变成了“译者一译文一网络一受众一网络一译者”的循环传播。正如亨利·詹金斯在论述参与文化时所说:“参与更加开放,更多地受控于媒介消费者而不是媒介生产者。”
  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实时与译者在线交流或者提出意见。另外,受众主体性增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翻译语境下,受众可以借助译文订制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译文,即受众将自己感兴趣的外文材料提交到网上求助,马上就会有许多热心网友翻译出若干版本供受众选择。这在传统翻译传播中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由于网络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大大提高。网络译者不再是“戴着脚镣跳舞”,而是更自由、更自主地在自己的翻译作品中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特点在字幕组翻译中尤其常见。
  从快捷性来看,传统翻译出版业出版一本译著要经过选题、组稿、翻译、编辑审读、加工到出版发行等许多环节和一系列的具体手续,要保证质量就必然导致较长的出版周期,时效性必然受到影响。然而,时效性正是网络翻译的优势所在。《哈利·波特与}昆血王子》(简称“哈6”)上市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授权的几位译者,刚刚开始案头工作,由网友集体或单独翻译的多个未授权译本已经在互联网上出现。当《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简称“哈7”)英文版全球同步发行后,一个叫“霍格沃茨翻译学校”的网络翻译组织组织全世界的网友在9天内就将700多页的“哈7”翻译成了中文,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方中文版要在3个月后才推出。抛开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和对其译作质量的争论,这种聚合式翻译的新模式,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价值体系、运行模式都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受众群体迅速流失。
  
  三、对话还是对立?不同的选择
  
  网络翻译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读者的流失给翻译出版业敲响了警钟。传统翻译出版业在网络翻译的攻击之下,不得不采取各种方法应对。目前,翻译出版业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从对立的观点出发,从道义上和法律上进行谴责或者直接与相关网络译者及网站对簿公堂。这种观点认为,网络翻译是对版权的严重侵犯,无论是免费资源共享的形式,还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形式,只要未经作者授权,都是违法行为。
  业界关注较多的是上文提到的《哈利·波特》系列之争,面对网络翻译的非版权网络传播行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了谴责,但由于法律方面的限制,无法提起诉讼。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采取了向新闻出版总署汇报的方式来处理这场争端。
  第二种是从对话的立场出发,寻求传统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的合作。这种观点认为,网络翻译对传统出版业有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所谓监督,就是网络翻译的聚合式传播与译者和受众的多重互动可以达到译文的最优化(至少理论上是这样),因此对传统翻译出版业中存在的误译等错误可以起到纠正和监督的作用;而促进主要表现在原作选择面的拓展方面。传统上,编辑掌握着选择原作的话语权,而在网络翻译语境中,选择话语权更多的在受众或者译者手中。许多出版的译作都是先流行于网上,然后再出版发行。“这些网络翻译者,某些程度上打破了出版商对图书翻译的话语垄断,编辑的眼光和出版商的出版筛选再不能成为束缚阅读的瓶颈。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需求者,即使是小众,不同的翻译小组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要求,并能让读者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网络社区”。
  从业界实践来看,有许多传统翻译出版社与网络翻译合作的案例。像译林出版社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以及新星出版社的《向着明亮那方》,都是先成形于网络,然后被传统翻译出版机构发现并出版。
  
  四、对话:重生与共赢
  
  对话理论大师巴赫金曾说过:“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正如对话理论所倡导的多元主体对话的理念一样,传统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竞争,更需要对话与合作。
  首先,基于web2.0的互动性网络翻译代表了翻译发展的方向,要想走出目前的窘境,翻译出版业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从网络翻译中寻找新鲜血液和新的增长点,通过与网络翻译的合作与良性监督,提高翻译质量,扩展翻译出版的路径,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将受众重新吸引到翻译作品周围。
  其次,从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角度来看,纸质媒体越来越受到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的挑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我国公众的纸质媒体阅读率持续下降,与此相反,网络阅读率持续上升到44.9%,其中18岁到31岁的中坚读者约占60%,18岁以下的读者比例达到18%。由此可见,年轻读者的阅读终端已经由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其实不仅仅是网络,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也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阅读平台。因此与网络翻译的结合,可以实现传统翻译出版理念的变革,同时借助网络翻译,有助于促进传统翻译出版业向数字化的转变。
  再次,从网络翻译方面来看,小规模的作坊式的翻译作为兴趣可以,但是不可能发展成为规模产业。囿于法律的桎梏、资金链条的短缺和质量的参差不齐,网络翻译在蓬勃发展的表面之下也有隐忧。与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网络翻译的互动性加上传统翻译出版严格的把关和成熟运作,使翻译作品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要。这也是网络翻译摆脱“合法与非法”的争论,走向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的对话与合作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选择,“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如果说翻译事业是意义之溪流,那么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的应该是参与与分享的两个主体,在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动力是二者共同的任务。用对话学者布伯的叙事方式来说,就是通过对话,达到“你我”之间和谐平等的相遇与共赢。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正是你我的关系,对立只能两败俱伤,只有通过对话,面临困境的双方才可以破茧重生,达到共赢的局面。从业界实践来看,成功的案例虽然目前数量有限,但是也许代表了整个翻译出版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