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德

2011-01-01

父母必读 2011年6期

  本期出场:
  张德魁,
  联想研究院项目管理与创意管理总监。
  
  印象素描:
  如果不是因为女儿,我想他根本没有时间接受任何采访。魔鬼式的封闭研发,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加班,勾勒出一幅典型的IT高管繁忙的形象。但是这个话题,大概是他严谨、精密的头脑中唯一的一块自由地,上面有茵茵的青草,盛开的鲜花。徜徉在这里,就感觉心变得柔软、美好起来。
  女儿,一个多么微妙的词汇;养育女儿,又需要多少个微妙的平衡啊!
  
  不娇养但要富养
  
  女儿特别皮实,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很少娇惯她,摔了、磕了,只要不是很严重,都不会大惊小怪,她也就习惯了自己站起来接着玩,不指望用哭闹赢得关注。我曾经见过那种孩子,摔了一下之后,一直在哭,其实根本不严重,但只要没有大人过来哄他、安慰他就不干。我不希望女儿是这个样子,女孩子应该坚强一点,皮实一点,别自己把自己宠坏了。
  另外,我特别注重女儿的体格培养。周末或闲暇时,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带她去冰场滑冰、在空地滑轮滑、找地方玩沙子,或者去玩大型的翻斗乐。她的皮实也非常适合这些运动项目,因为难免会摔着碰着,她都能自己很快地爬起来,接着愉快地玩,不会害怕,也不会撒娇。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灵活性、力量以及意志力,提高身体素质,这都是很难在其他学习中体验到的。
  但是,我非常同意女孩富养的说法。所以我们在物质上会满足她。当然,并不是她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只是我希望她感觉到,她想要的东西我们没买,不是钱的问题,只是同意不同意的问题。其实,无数父亲努力工作,就是非常希望给女儿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她们不为物质所惑,能真正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主张但要有界限
  
  就我本身来讲,我不喜欢那种太乖的女孩。我喜欢女孩有主见、有个性,而不是只会乖乖地听爸爸、妈妈的话。所以我比较注重张扬女儿的个性,希望能把她自己内在的自主潜能挖掘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尊重女儿的意见。很多事情,也会征询她的意见,比如去哪儿玩,邀请谁去等等。这会让她渐渐感觉到,自己是有决定权的,而且做出的决定也正确。现在5岁的她,可以就很多事情和妈妈讨价还价,找出中间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妈妈有时觉得对付这么个有主意的小人儿很头疼,但我还是挺欣慰地看到女儿越来越“不乖”了。
  不过,主意再大也不能出边儿,是要守规则,有界限的,不能毫不受约束。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稍微宽泛一点的界限,但肯定不能不给。在这个界限内,她怎么折腾、怎么做主都可以;只要跨越边界,那必须“翻脸”。当然,我会先跟她讲道理。我“翻脸”的次数不多,但都很见效,女儿很怕。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首先需要我们自己制定边界清晰、坚定,不能来回动摇,才能让孩子也有清晰的认识。
  孩子都很聪明,如果她清楚地知道边界在哪里,是不会故意触碰的。
  
  要自信但不要太好强
  
  我在女儿2岁多的时候,被公司派驻到美国工作了两年,女儿、妻子是跟我一起过去的。因此小家伙的英语非常好,尤其是美国幼儿园教的是自然拼读法,所以她看到英文,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能磕磕绊绊地读出来。回国后上幼儿园,老师在班里给孩子们读英文书,女儿就申请由她来读,一本书居然被她读了下来。回来后她就跟我们说:“我可棒了,我是最棒的。”她类似的话很多,女儿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这可能也是缘于我尊崇正向鼓励式教育。
  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是如果总是盯着缺点,就等于是放大了缺点 ;如果能不断地看到优点,并且多鼓励,那么就是在放大优点。为此我有时会跟孩子的妈妈有些小争执。我最反对她说“谁谁都已经会什么了,你怎么还不会”之类的话,遇到此景,我宁肯当面跟妻子吵起来,也不想让她把这种话说下去。孩子其实最怕这样去比,因为每个孩子都非常不同。
  我为女儿请的外教老师,是驻中国的一个美国同事的妻子,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是常青藤名校的博士,儿子是一个非常自信、生活快乐的人。我向她讨教育儿经验时,她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正向教育,要因势利导。她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个性上是两个极端:女儿从小自律性强,因此她和孩子的爸爸更多的是鼓励女儿多走出去,多参加社交;儿子则是外向、调皮型的,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所以他们在尊重儿子个性发展的同时,会强调遵守规则以及重视一些好的习惯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和培养。由此我特别同意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他们的差异这个观点。
  不过,我对女儿有时表现出来的好强又有点担心。她是那种看别人比她强就要追赶的孩子,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好强在某些时候也许是件好事,但在很多时候又会让自己迷失,忘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追求什么。有时候,我好像也有点陷入这样的状态。在国外的工作太清闲、按部就班,感觉人没有追求和动力;国内的工作又太紧张,压力太大,每天忙碌得都丢失了自己。如何找到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我和女儿一起努力吧!
  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出来的那种东西,才是与众不同的,才是不会被别人剥夺的自信。
  
  养育的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说实话,我很喜欢国外教育的那种放养制,孩子轻轻松松,家长也不累。我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较劲。但是看看国内的实际情况——女儿前一阵想报个稍好些的学前班,据说1000人报名,只收100人。看来,想受好一点的教育,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养育的理想和现实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矛盾和纠结。过于理想化,会和现实脱节;过于现实,又会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在这点上,我的理想主义和她妈妈的现实,恰恰掌握好了这种平衡——女儿各方面发展得不错,也还很活泼可爱。前一阵她说想学钢琴,我就抱着去买个大玩具的心态给她买了,所以她也没什么压力;而妈妈又适当地严格要求了她,才没让钢琴真的沦为不新鲜就再也不碰的玩具。也许,一对父母有时在育儿中的矛盾和不统一,并不是件坏事,正是一种互补和平衡呢!
  偶尔回家早的时候,女儿会非常惊喜,然后悄悄地问我:‘爸爸,你是不是想我了,才早回来的?’这个时候,就觉得一切烦恼和劳累都烟消云散,生活变得像一池清水,柔软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