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背景下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2011-01-01张英建刘杰李铭陈永英李莉韩恩力耿海燕王秀丽
职业时空 2011年1期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廊坊农村社区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应以乡镇为龙头,加强廊坊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以村落为根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思想文化建设,以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为切入点,有效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使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健康稳步地发展。
关键词:廊坊;新农村;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其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并推广新农村体育建设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廊坊市是河北省十一个地级市之一,由于建市较晚(1989年4月改为地级市),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现共有3222个行政村、占全市人口总数81%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廊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廊坊市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及农村社区体育的定义
(一)农村定义
农村,主要是指农业劳动者居住的村落。关于农村所包括的范围,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一是泛指村;二是包括乡和村,村和乡都属于农村范围;三是包括镇、乡和村,农村除了包括乡和村以外,还包含镇,镇的发展水平尽管略优于村庄,但与城市还有本质上的差别,无论从地域隶属,还是从社会分层上界定,镇都划归于农村系列。
近年来,随着我国开展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在我国农村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为龙头发展农村体育的观点很多,然而小城镇虽然与周围的村庄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人员构成、生活节奏、以及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村庄居民有明显不同。因此,本研究确定农村范围是包括乡和村。
(二)农村社区体育的定义
“农村社区体育”是在社区体育的概念下按照地域性、时空性等特点划分出来的一个下位概念。本研究认为:“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乡镇为重点,自然村庄为主体,在村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为增强体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就近开展的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二、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一)廊坊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建设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社区体育锻炼点有71.6%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村委会支持,其中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廊坊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仍然维持在一种自发、无序、零星的初级状态。目前,廊坊农村体育的体育行政组织的最末端只达到了县一级,真正的村级体育基层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因此也使得农村体育没有了自己的落脚点。
在现阶段的廊坊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中,应积极加强县级体育行政部门与村委会、文化站之间的对接。村委会是维护居民合法权利,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农村体育政府机构,是农民直接接触的体育文化组织机构,因此通过对村委会和文化站的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是对于他们组织属性的强化与功能回归。
(二)廊坊市农村社区体育思想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廊坊农民的闲暇时间有77.9%用来看电视、聊天、无事闲呆、看书报杂志等消遣型活动,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只占5%。这说明廊坊农村的农民参加体育锻炼不是闲暇时间少,而是由于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
长期的小农经济使得农民的思想封闭和保守,在调查中有71.4%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农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认为体育健身被认为是城里人的事,农民体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通过与民间节日、民俗等地域文化活动相结合,逐步加深农民对体育的认识,转变体育思想,使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三)廊坊市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建设
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廊坊市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廊坊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通过调查发现,廊坊农村正规场地设施很少,有64.3%的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31.2%使用的是学校场地。因此,应以农村学校场地设施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廊坊农村的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现阶段要走出廊坊农村体育投入不足的困境,就要建构农村体育多渠道投入机制。从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来看,体育产业化进程必将延伸到农村,农村体育的融资渠道也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可以充分利用私人和企业投资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产品,并在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中坚持以本土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把农民的体育观念和爱好引向体育健身锻炼。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在调查的70个农村社区体育锻炼点发现,共有7名3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廊坊农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必要的激励政策,使其在无偿工作的基础上又没有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再加上农村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也给指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廊坊农村社区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极为匮乏,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
2010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会议上,由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讨论稿)中指出的“农村每2000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体指导员”。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采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下乡、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方式,参照这个比例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来配备,在技术上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扶持,推进廊坊农村社区体育科学、快速地发展。
3.其他服务体系建设
廊坊市农村在社区体育培训服务、体育咨询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几乎没有,因此构建廊坊新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随着新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农村体育健身的需求将是多样化的,从而建立农村社区体育咨询、指导与培训的服务势在必行,不仅要在运动技能上给予指导与培训,更应该拓宽到健身方法选择、健身方式的选择、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控制等方面,使农民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还要定期对农民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既对前期农村体育工作效果的检验,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项持续的社会运动,也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应以乡镇为龙头,加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发挥点的宏观指导作用,以村落为根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思想文化建设,起到线的现实覆盖作用,以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为切入点,积极建设农村体育投入多渠道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短缺的状况,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使廊坊农村社区体育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静,田雨普.农村体育研究中“农村”含义的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46.
[2] 毕红星.构建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多元化路径模式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9,(3):47.
[3] 辜德宏,刘伟一,王金稳.农村体育的突破与飞越—论文化环境对农村体育的制约与牵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61.
[4] 张红坚,段黔冰.农村体育组织方式选择与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20.
[5] 王海宏,杨建国,王剑,胡强,祁团结.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