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取向

2011-01-01李如林克松

职业时空 2011年1期

  摘要:伴随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在新时期社会环境背景下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园长在幼儿园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园长的高要求和新挑战必然呼唤园长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然而,当前服务于园长专业发展的课程在理念上不符合时代形势的要求,存在诸多弊端。为此,重塑符合新时期环境背景下的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理念迫在眉睫。
  关键词:园长;专业发展课程;设计取向
  
  伴随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幼儿园园长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自己的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园长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另一方面,在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重要趋势的今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对幼儿园教师的高要求必然带来社会公众对园长的重大压力,由此,园长如何提高自身素养,进而提升幼儿园发展和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无疑也是园长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反观现状,园长专业发展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探讨。而作为承载园长专业发展的介质——课程,更是不仅在量上关照不够,在如何应对幼教改革新形势背景的质上也是捉襟见肘。这样,探讨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尤其是设计符合新形势的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意义不言自明。
  一、新时期园长专业发展的内涵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幼儿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向广大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如此形势下,只有园长优先发展了,才能为整个幼儿园的发展及其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创设环境。从本质上讲,“园长专业发展即园长本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其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综合能力的过程”[1]。在新时代背景下,园长需要扮演以下三种角色。
  1.领导者。《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园长领导幼儿园的工作”[2]。同时,“园长”概念本身也明喻着园长首先应当作为幼儿园的领头羊。首先,作为领导者的幼儿园园长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才能,有效履行经营好幼儿园的责任,同时,要带领幼儿园其他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幼儿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使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扬自我特色并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幼教新课改要求园长作为课程的领导者需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
  2.学习者。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其工作既不同于一般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主管,而是跨越行政专业领域和教育专业领域。为此,园长不仅是一个领导者,还应当是一个学习者。作为具有决策、管理权的领导人员,园长这一职业不仅拥有很强的应用性,同时也拥有很强的创造性。为此,这要求园长要不断学习先进的领导理念和管理知识,并通过学习不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工作。同时,新时期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空前要求园长掌握大量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从而顺利推进新课程,于是,园长作为学习者不仅必然也是当务之急。
  3.研究者。幼儿园的生存依靠管理。优秀的管理理念和举措直接关系幼儿园的生存处境。尤其在当前幼儿园强调内涵、特色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园长若具备研究者意识和能力,则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办园层次的不断深入和境界提升。同时,幼儿园教育研究不仅推动幼儿园课程发展、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园长自身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新时期,园长还需扮演研究者之角色。
  二、当前园长专业发展课程设计理念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相比较于园长自发状态的零散学习和发展,设计专门的园长专业发展课程无疑可以有效地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但审视当前的一些园长专业发展课程,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其存在的诸多弊病,使其不能发挥本该有的优势和功用。就其课程设计理念而言,主要有如下问题。
  1.未能面向现实的发展需求。分析园长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园长专业化所需知识、技能与现有知识、技能间的差距,这是设计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前提。但这也是当前园长专业发展课程设计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没能正视区域差异对园长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采取“一刀切”方式,针对不同区域园长都只提供同样的课程;其次,没能细致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园长在自身专业化发展上的主要需求,例如,处于职前适应期的园长渴望获得更多关于园长职务的基本业务素质等,而处于成熟期的园长则希望收获更多深层次的有关办学理念、思想等知识;最后,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对园长个人不同学科背景、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也照顾不够,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2.未能体现专业性。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必须首先立足于园长专业发展的理念之上,课程目标不单是为园长提供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更要为园长提供个人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当前的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常常处于与小学甚至中学校长专业发展课程同一套路的尴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估方式等方面未能凸显出幼儿园园长的职业特殊性。同时,课程内容过于侧重教育理论的宏观且抽象的知识与观点,热衷于传达当前教育界的流行话语,而忽视了诸如领导学理论、有效领导行为训练等领导学知识,且与幼儿园教学、管理实践脱节严重。例如,注重园本课程概念传授,而对幼儿园如何开发园本课程则只是一带而过。
  3.设计理念陈旧、缺乏完整性。课程设计受课程理念的影响,课程设计指导理念的转变,直接影响课程的设计和改造。新时期社会形势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等实际,要求园长专业发展课程设计必然要转变陈旧的课程设计理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园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我们认为,设计园长专业发展课程主要基于如此三种理念: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突出“领导力”的课程核心地位;强化“实践”的课程取向。而当前许多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在设计上往往存在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为取向,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灌输,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的设置等现象。
  三、重塑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理念
  1.树立园长的“终身学习”理念。关于园长的专业发展问题,许多人总是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即认为园长是从教师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者产生,而无需特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且他们可以自然成长。实际上,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幼教市场以及课程改革形势,其自身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更具迫切性和重要性。从理论角度而言,园长不仅必须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且要进一步学习管理理论,掌握教育管理的规律;从能力角度讲,园长除具备作为管理者所需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乃至经营能力外,还需具有课程领导、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能力。由此可见,园长作为特定专业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发展自我。
  2.以园长的“专业成长”为价值取向。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清,将会造成课程设计的不同问题,如使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模糊等。要厘清园长专业发展课程的目标,则需要考察园长专业化及园长专业发展的根本内涵。而“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进而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3]。如此,园长专业化就是指园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历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化标准的过程”[4]。而园长专业化作为园长专业发展的前提,于是,园长专业发展即是园长专业后的质量持续保障,是园长本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知,园长专业发展实质上是园长不断走向专业的过程。那么,专门为园长所设计的专业发展课程无疑也应以帮助园长不断走向专业化为自身目标。
  3.凸显“领导力”的课程核心地位。“园长专业化的实质,就是要完成从教育专业向管理专业的转化。”[1]园长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园长逐渐向成为教育管理专家的方向发展的历程。为此,园长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强化其领导者的角色意识,提升作为领导者的管理素养、管理艺术和能力。园长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是以培养园长的领导力为核心。尤其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园长专业发展课程要注重培养园长的幼儿园战略规划、课程领导等能力,使其可以宏观把握园所发展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挑战下,及时作出战略决策,提高园所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园长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元的。专业化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化的培训,岗位培训作为园长专业化成长的必要保证,为园长专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作为园长这样一个职业群体,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劳动之中,显然单纯的整齐划一的培训方式是不符合园长的实际的,因此,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必须考虑园长在学习方式上的灵活多样。首先,培训方式要灵活多元,例如,可以采取专题教学模式、园长自学辅导法、参观考察法、实地培训等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园长进行自我发展,促进其不断终身学习,不断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追求自身教育管理素质的卓越化。
  5.强化园长业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取向。对园长的业绩考核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管理制度,也是促进园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园长专业发展课程,在园长业绩评价方式设计上应当努力体现多元化。评价多元化首先表现为评价主体组成的多样性,不仅要有教育行政人员,也要有教职工,甚至还要有幼儿家长等;其次评价维度要多角度,不仅要评幼儿园的发展质量、管理工作和工作业绩方面的表现,也要评园长自身的基本素质是否有所提升;再次,评价应该具有开放性,要给园长充分的反思、总结、陈述的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冯国芳,等.园长专业化发展及其管理对策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5).
  [2] 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S].1996.
  [3] 王铁军.科学定位:校长走向职业化的关键[J].扬州大学学报,2002,(3).
  [4] 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