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现役院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01-01李天书
职业时空 2011年1期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公安现役院校造就具备行政执法、专业技能、作战指挥、部队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公安现役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员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公安边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颁布,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公安边消警部队院校基于公安现役部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具备行政执法、专业技能、作战指挥、部队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公安教育培训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现役部队在执法、执勤中面对的情况日益复杂,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特别是智能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公安现役部队执勤、执法、作战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新的变化,对公安现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公安现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趋科学合理,使人才的培养更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公安边防部队工作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转变理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指导着整个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公安现役院校的人才培养重视基础理论,强调专业知识,与部队重视组织管理能力、执勤作战能力和熟练掌握装备、强调应用能力的要求相比,形成突出的矛盾。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在本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是如果不注重实践或实战能力的培养,很难胜任部队的岗位任职,公安现役部队院校教育的效益就无法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
笔者认为,应主动转变公安现役部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科学的方法,推动公安现役部队院校教育转型,目标是培养“理论水平高、实战(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公安现役部队院校教育既要面向部队人才需求,面向部队的战斗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又要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发展后劲儿,要把公安现役部队对毕业学员培养的满意程度和毕业学员的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
二、突出实践应用,打牢专业能力基础
培养学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实践应用技能,是高等教育固有属性的要求,是高层次学历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也要求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要紧贴部队建设,围绕提高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展开。
1.贴近部队实战,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工作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基石,创新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要瞄准学科前沿,紧跟公安现役部队装备建设的新技术和执勤执法理念的新发展,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要着眼部队实际,及时将部队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增加公安边防、消防、警卫工作服务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科融合,拓展学员的知识视野,建立适应初中级指挥岗位任职需要的综合课程体系。
2.贴近能力培养,改革培养方式。如何让学员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案例教学、推行启发式授课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归纳总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员能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3.贴近公安现役部队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和科研。公安现役部队专业领域,由于其具有行业性强、政策性强、紧随社会发展变化等特点,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始终紧跟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保持教学与研究活动正确的指向性,使授课内容紧扣公安现役部队发展和执勤执法改革的实际。一是畅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公安现役部队各级机关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了解部队建设发展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员的见习、实习,不断从部队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把公安现役部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员进行研究探讨,为部队服务。二是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机制。学员的论文选题要紧贴部队实际,把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满足部队需要作为选题意义所在,选题前应到部队进行必要的调研。三是改变论文答辩模式,答辩组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军事主官。引入部队军事主官参与答辩可对论文的应用性和学员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量,更好地保证毕业生的综合质量。
三、瞄准任职,强化实战能力的培养
1.个性化设计,实现培养机制过程和目标的和谐统一。入学之初,应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层次,基本确定毕业后的任职定位,而后在教师和机关的指导下,由学员选定任职教育课程,并纳入培养计划。通过对学员的任职培训过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培养过程和目标的和谐统一,提高学员专业学习的自觉性。
2.系统化实施,实现教学体系的无缝衔接。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办学定位、新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新的教学体系之中;改革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法,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学员还应全程参加任职教育课程的授课、实践和考核,不占用额外的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任职培训的无缝衔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完善,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专业素质拓展、辅修计划、创新能力培养和军事管理指挥能力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和规划,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内学时要适当压缩,要提高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内容所占的比重。不断修订和完善校内管理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开展深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加大对教改工作的投入,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建立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融入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以适应部队发展建设需求和学员长远发展为目标,从观念更新、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手段工具等多方面着手,建立从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到毕业生质量调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由教师、学员、管理人员、决策者、用人单位等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实现对课程、教师和院系工作的动态监控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网络和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信息搜集处理手段的科学化、网络化和立体化。要建立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有机结合的质量保障和促进系统,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3.建设长效激励机制,营造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环境。针对教学型院校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一个突出内容,有意识地构建以人为本,以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核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阮湘元.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2] 张志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锡文.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 安晓利.武警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警学院学报,2006,(5).
[5] 宋奇飞,等.公安院校警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