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探讨
2011-01-01赵晓莉
职业时空 2011年1期
摘要:阐述了产学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义,分析产学合作办学中各方的关系及作用,介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优点,指出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原则,提出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探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坚强支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为企业所用。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产学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产学合作办学模式的概述
产学合作办学,就是规范地将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交替地在学校学习和在商、工、政府、社会服务部门实践。国际高职教育的成功模式几乎都离不开产学合作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实施的“技术准备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等。产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产学合作办学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均受益。学校的合格毕业生成为社会重要生力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学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使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得到及时反馈。学生获得丰富的全面教育,学以致用,以利就业。企业可获取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减少用人成本。
二、产学合作办学中各方的关系及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存在形态和运作方式,从本质上说,产学合作办学模式是由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也将随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而发展完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系统中的各方客观上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依靠”与“服务”相辅相承的“互促”关系。
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系统的组成要素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部分,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建立产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则是必不可少的保证。
1.政府的调控作用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促进校企联合。政府应在有关文件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产学合作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工作中加大对开展产学合作方面的评价权重,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参与了产学合作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教育。
2.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要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开放办学的思想,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应在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群)职能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高职院校也应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协助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本地区承担企业部分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等等。
3.企业的支持作用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其“产品”——学生是否受社会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因此,企业应通过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在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企业也应保证在条件上对产学合作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安排等。
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优点
1.产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品质,素质是内化了的心理品质,其中各素质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无论是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还是身心素质,都需要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形成。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中很难培养,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内化。
2.产学结合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实验、实训设备,一方面实验、实训的投入很大,学校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生产现场同步。通过产学合作,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或校企共建实验、实训项目,从而大大节省实训设备投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产学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有的技能培养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或教学工厂进行。但是,校内实习场所与真实生产现场相比仍有许多局限性,其生产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较大差距,有些不易言传的经验、习惯和职业素养,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工厂外,还必须有数量足够、水平较高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产学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理解互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4.产学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产学合作,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
5.产学合作有利于教学改革
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动力,学校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必须达到的目标。通过产学合作,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等,才能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四、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就产学结合来说,要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高职院校来说,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在主动适应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2.教育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产学结合必须坚持育人为主,在产学结合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互惠性原则
只有产学结合的各参与方都受益,这种结合才有可持续性,因此产学结合必须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职院校要和企业联合要建立一套互惠互利的制度、办法。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效益上有互补性,这是实现产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但是,要使产学合作办学能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使合作双方都能得到利益。高职院校可为企业培养人才、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可以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有偿转让技术成果;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指导教师,为高职院校提供科研课题及必要的经费。
五、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
1.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采取的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是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长教学学期,一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的短工作学期。为具有普遍意义,现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时段比较明显的,都纳入工学交替模式,例如:后期实习模式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如“2+(1)”模式、“2.5+(0.5)”模式。另外还有前期实习模式以及前、后期实习模式等。
2.“订单”模式
订单式教育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或“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根据签订“订单”的时段与特点,衍生出如下几种子模式:
(1)远期订单模式。是指企业在学生尚未入校或刚入校就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中期订单模式。—般是学生经过一年学习以后,用人单位再下订单,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后面的教学。
(3)近期订单模式。一般是在最后一年或一学期,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取填缺补漏的方式补修一些课程,学生毕业后到提出要求的企业就业。
3.实行“就业式实习”
将学生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和服务的现场经受熏陶和磨炼,将毕业设计安排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做课题,学生提前半年带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根据学生的课题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并安排技术人员与学院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计划书,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学生实习结束时,对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地区派老师“上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答辩小组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采取就业式实习,把毕业实践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实习结束时已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的“准员工”,毕业生可留在所在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4.预就业模式
如果学生毕业前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在毕业前已经到企业就业,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则可称为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学”与职业岗位的“用”直接相关,完全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总之,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产学结合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产学结合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结合必然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进.产学合作教育三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
[2]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 楼一锋.建立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06,(5综合).
[4] 刘君.产学合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