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1-01-01彭丽英丁军邢文文
职业时空 2011年1期
摘要: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阐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完成学业,是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教育是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的雏形,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这种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所以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学结合的实施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首先在印刷专业教学中进行试点,所以以印刷专业为例。针对印刷专业的特色和印刷设备比较昂贵的特点,学校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建印刷实习厂房,如何解决学生的实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于是首先想到了学校对面的鲁中印务,经了解他们厂一年中会出现几次旺季和淡季这样的时间段,在旺季这段时间会临时需要大批量的人员,而淡季人员需求量较小,甚至出现部分职工轮岗或放假的现象。于是我们根据印刷厂的特点,在他们需要人的时候,分批安排学生到印刷厂工作,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轮换制,每天每个班级不超过5人,一般每天去10人左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学生回来上晚自习期间就可以把白天学习的内容补上。对于生活相对困难的学生周末也可以去,周末上班的报酬比平时还要多,所以有些即使家境并不困难的学生也比较乐意去干。
当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完专业课程,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刚开始进入印刷厂所从事的工作属于最末端的工作,但我们与印刷厂也进行了协商,在工作间隙允许我们的学生到其他车间参观学习,有些课程的实习可以直接安排到印刷厂。这样,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多了,对学习相关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的优势
1.工学结合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关于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感觉到言语苍白无力,一个简单的部件,可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具或表达方式,翻来覆去给学生讲了好多,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知识的学习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到生产实践中学习,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现场演练,语言变成辅助手段,知识的接受变的非常容易。工学结合恰恰将教学中的抽象变成了直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学结合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相对于参加工作是轻松和安逸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将来要面对的社会和从事的工作,有的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值太高,所以许多毕业生因为认识不到位对工作挑三拣四,错失机会,或者到了工作单位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于外边的社会一无所知,其结果就是出师不利。工学结合就是让学生认清现实,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磨练学生的韧性,在生产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工学结合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大学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多,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都掌握精通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时也很茫然,不知道学哪些有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走到生产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对现在和将来都有了准确的把握,有目的地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精学透,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目的之一。
4.工学结合使知识紧跟潮流。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不可否认,知识一旦写成书本,最起码落后二至三年,而专业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人才,因此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书本,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新知识。新知识往往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必将服务于生产实践。因此工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紧跟潮流发展,吸纳新知识,与最新技术、新人才培养接轨的途径。
5.工学结合使校企双赢。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生产性实训设备缺乏、实训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和生产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工作,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更好地实现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使社会资源有机地服务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本校的印刷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一台普通的印刷机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学校不可能一下投那么多资金解决实训问题,而学校所处的淄博地区,印刷企业集中,所以我们就与周边的印刷企业,如鲁中晨报、鸿杰印务签订协议,进行工学结合,学校不能做的实验转移到工厂一线去做,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专业的完善发展,另一面,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也为关系企业减轻了旺季的生产压力,实现了双赢。
四、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但在工学结合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工轻学的倾向。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工厂方面没有教育学生的任务,所以只工不学或重工轻学倾向严重。有些公司把“工学结合”参与实践的学生变相地作为企业的一种廉价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公司还是不少,特别是网上营销方面的工作,给学生的报酬非常低。
2.学生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由于这种分散的工学结合,不可能全天候派教师在工厂对学生进行管理,当学生在工厂工作期间,我们在学校也为他们安全担心。并且现在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只能靠在学校期间所投的意外伤害保险,学生个人和企业之间还容易产生矛盾,学校在中间也非常为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建议企业和学校之间安全责任分担,但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应该针对工学结合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问题。有些学生对这种方式不理解,学生认为是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有些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是为学校挣钱的手段,应该说从学生的报酬中适当拿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是可以的,但从中克扣学生太多的报酬是不可取的。
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从各公司招聘广告上看,人才需求一般都要求两年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就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实践之一。
2.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概而论。投入比较大或者不可能在学校完成的实训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而有些专业像计算机软件或设计类的专业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工学结合,即把企业的项目拿到学校来做,也同样可以像“教学工厂”一样,切实地保障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效果。
3.引企入校是大势所趋。可以说工学结合实施起来相对较难,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难度更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不愿意找那么多的新手去参与生产或建设,并且还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在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希望最终能实现“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如果能把工厂引入学校,不管从学生管理还是教师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大有裨益。
4.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该有别于中职和职业高中的“工学结合”,应该是适当的“产学研结合”。毕竟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研发功能不可缺少。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应该体现在和企业联手一起进行产品研发、进行技术应用转化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上。同时,学生和老师在企业中也要兼顾企业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和老师赶进企业而不管你去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或简单地把工厂搬到学校来。
5.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学结合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非常少,怎么能到企业指导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还有部分教师学科意识太浓,思想太保守,认为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很好地践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2]16号.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2006.
[3] 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职教通迅,2006,(8).
[4] 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2008,(8).
[5] 鲁丹萍.高职国际商务“2+1”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浙江教改项目,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