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体系
2011-01-01陈玉科高峰
职业时空 2011年4期
摘要: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管理理念,探讨了如何基于非均衡发展理念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体系,并分析了适应非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创新教育;管理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各类高校都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寻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偏重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于起导向作用的教育管理的改革,无论是策略、制度,还是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显得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因此,探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体系,在当前尤为必要。
一、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确立非均衡发展的管理理念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所谓非均衡发展就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以个别方面为榜样和动力,带动其它方面发展,它是对事物发展次序性的一种描述。
学生的非均衡发展,有群体和个体两种表现形式。群体非均衡发展表现在“群体合格,尖子突出”的育人模式上;个体非均衡发展,表现在“全面合格,特长突出”的人才模式上。笔者认为,当前的部分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使全体学生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过分地注重中间,忽视了两头。因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类型、速度、水平存在差异,人才成长不可能“齐步走”。因此,在教育组织和管理上,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管,需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培养综合素质好又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子人才。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完善和改革各种制度,为拔尖人才开辟“快车道”,鼓励和激励他们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落实到个体,由于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它是人的发展的原动力;二是独特性,它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鲜明特征;三是创造性,它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也是衡量个性发展的尺度。特长是个性中突出的方面,是独特性的重要内涵。具备特长是产生创新的基础。而“个性突出”是群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特长突出”是个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必然始于非均衡发展,而又终于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强调事物发展的次序性和特色性,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策略。对群体而言,非均衡发展强调个性发展,重视个体的差异,重视具有个性意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对个体而言,非均衡发展侧重素质发展的快慢性,强调素质发展的秩序和速度,尤其是智育方面发展的秩序和速度,两者都没有否定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非均衡发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管。因为全面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个体都发展成同样的程度,都采取同样的发展秩序。杨叔子先生说过:“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莫不有其鲜明个性,即便是反面人物也是如此。我们每当谈到一个突出的人物,不仅会谈到他的突出的功过,而且必然会谈到他为人的特点,即其突出的个性。”可见,在教育中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个性差异,通过改革现行管理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引导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
二、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非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
构筑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就是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人的发展过程,全面实施管理和创设条件。具体包括:
1.在管理策略上,贯彻非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努力实现“群体合格、尖子突出”、“全面合格,特长突出”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具体化。
2.在规章制度管理上,凸现创新性。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以及尖子学生的出现,都是非均衡发展的标志。而常规的管理制度的很多方面,不论是学习管理、日常管理,还是评价管理、学籍管理,乃至学制管理,显然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创新常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学开放化、考试自主化、评价多样化、育管一体化和学制弹性化。
3.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注重多向性。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发展已具规模,这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提供了可能。学生的知识的来源,不再仅仅依靠教学和教材,也可以依靠现代教育手段从其它方面获得。因此,采用多向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自由,对更好地兼顾学生差异,实现教学过程异步化,都是必然的要求。
4.在教学内容管理上,强化弹性和非线性。弹性就是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内容的权力,给学生预留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非线性教学内容就是指侧重培养非逻辑思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因果关系的非一一性上,像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内容。非线性教学内容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依托校园网。采用现代技术实施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当前,院校园区网建设已经普及,但真正很好地发挥作用的却不多,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把管理架构在校园网上,包括教的管理、学的管理和管的管理,不仅可以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的个性化,增加教、学、管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围绕创新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6.在管理环境创设上,贯彻非局域。校园环境影响到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教育管理上不可忽视的方面。传统教育侧重于在第一课堂上培养各种能力,而创新教育则要求全方位构筑育人环境,充分依托校园网,延伸教育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零课堂(自主学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融合,创造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形成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三、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探索适应非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非均衡发展策略是创新教育管理正常运行的“引导器”。由于“个性突出”是群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特长突出”是个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管理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出现非均衡发展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管理过程中,以非均衡发展作为发展的方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激励、鞭策,努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既不脱离培训目的,又不偏离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弹性化和非线性化是创新教育内容管理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实施创新教育管理,使学生群体中出现“个性突出”的人才,必然要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提供上不能采用传统的“定量供应”方式,而必须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从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手段已经现代化的今天,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善于发散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非线性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地蕴含着这种思维素材,传统教材又缺乏这种素材,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强化非线性教学内容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是创新教育管理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当前学生采用多向性学习模式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来自主学习,这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客观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不仅有利于造就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是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化学习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一环。
采用非常规管理制度是创新教育管理正常运行的动力源。既然现行的部分常规管理制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的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改革常规管理制度,采用非常规管理制度,可以给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正常运作提供动力上的支持。
非局域教育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管理的环境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所进行的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客观环境,恰恰相反,必须依赖环境,创设环境,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立足于课堂来培养创新能力,显然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只有拓宽课堂,构筑全方位的育人环境,才能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