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应用翻译教学研究
2011-01-01胡信华
职业时空 2011年4期
摘要:在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及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应用翻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力求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综合评价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实用性文体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技巧和策略进行语际转换的能力。
关键词:翻译能力;教学模式;高职应用翻译
发展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中外许多学者都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翻译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针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却鲜有涉及。高职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应该如何界定?围绕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应该采取怎样的翻译教学模式?在以知识创新和网络链通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如何找准高职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专业性内涵与市场契合点等等,成为现今高职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及内涵
首先,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来看,高职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企业的基层岗位。中小企业一般不设专门的翻译职位,翻译只是跟单员、外销员、涉外导游等与外语有关的岗位的一种工作工具。[1]其次,从高职英语的使用范围来看,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商务信函、商务文件(如项目计划书、采购意向书)、业务谈判等实用性文体的翻译,其目的是为了忠实、通顺地传递商务信息,以此确保商务沟通的准确和高效。再次,从高职翻译的标准来看,由于高职翻译具有明确的任务性和目的性,其翻译标准不应该再沿用传统的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信、达、雅”,而应以实现交流为目的,以完整的信息和通顺的语言为第一要义。最后,从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看,高职学生由于以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选择不当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其语言基础较弱的现状。如果以职业译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仅不现实,而且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因此,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应定位为:学生在适度的翻译理论指导下,以实现交流为目的,对贴近市场的实用性文体运用多种能力、技巧和策略进行语际转换的能力。这一定位包括四个内涵:(1)高职翻译能力必须以适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2)高职翻译标准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3)高职翻译的素材必须是贴近市场的实用性文体;(4)高职学生必须运用多种能力、技巧和策略进行语际转换。其中,学生对多种能力、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是翻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教师在高职翻译实践教学中必须进行思索和探讨的。
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
从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可以看出,高职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因此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立足社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实现初级交流为目的,构建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笔者在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翻译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高职翻译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力求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综合评价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实用性文体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技巧和策略进行语际转换的能力。
(一)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要确定翻译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就必须先了解市场需求,即市场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比如,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如何分布,英语使用范围情况,在这些范围中翻译的内容通常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等等。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深圳本地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问卷和访谈得到初步的社会需求反馈,在对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高职翻译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1)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各类应用文体在遣词造句和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典型特点;(2)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了解背景知识、解决具体翻译困难、提高翻译效率;(3)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对各类应用文体进行翻译操作。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1)译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2)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不同应用文体的翻译标准;(4)各类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
(二)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翻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作调查问卷分析,在充分考虑翻译公司一线翻译人员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突破现有以翻译技巧和理论为中心的内容模式,确定能体现行业和区域特点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应打破常规以翻译技巧为主线,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进行翻译讲解的套路,而根据商务工作中实际会遇到的翻译文本出现频率,按照实用文体的分类进行组织编排。以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为例,笔者根据工作中实际遇到翻译文本的出现频率,精心挑选出8个翻译模块: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公司简介,广告,合同、协议,名片,菜谱,旅游景点介绍。这样按照商务工作实际情况选排教学章节,充分体现了市场需求的导向性。由于不同的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文体特征,翻译标准、翻译技巧不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讲授,而是渗透在每一模块的翻译实践中。这样编排教学内容,其翻译标准的针对性更强,同时也避免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流于形式。
2.真实性、共时性及本地性相结合。笔者所运用的教学案例及翻译练习一部分从近5年的国内外书刊、报纸、杂志和近2年的因特网网站摘取,采用原汁原味的现代英、汉语语料。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特色,实行翻译本土化实践教学。一部分翻译素材直接由与我校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当地企业提供,在某些文体(如公司介绍、旅游资料)翻译素材选取中尽量采用能体现本地特色的材料,提供尽量开阔的语境。
3.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在每一模块的单元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将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笔者将每个教学单元都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工作任务、任务分解、知识链接、自己动手、能力拓展等7个小节,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以能力培养和技术应用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三)有效实施教学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商英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将平面教学模式扩展到立体的、多方位模式,实现教学的多层次性,同时,也体现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
1.课堂教学层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进行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发现信息并参与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2]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3]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笔者归纳总结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翻译过程体验式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每个模块4课时为例,除1课时通过案例为学生讲授具体模块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标准外,其余3课时都交给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翻译任务,让学生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从而真正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Period 1: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某一文体的功能,词、句、篇章的文体特点及以翻译标准等;Period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翻译材料进行试译,并记录反思日志(reflective journal);Period 3:小组代表演示试译文,并根据反思日志与大家分享翻译过程中的体会,根据其它小组的提问进行陈述、答辩;Period 4:各组对其他小组译文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文体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小组成员完成个人评分表并上交。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为学生探讨问题、切磋技艺提供了机会;(2)要求学生记录反思日志,将其注意力吸引到翻译的过程,而不是注重翻译结果;(3)增设的答辩环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4)只对各组译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教师并不提供参考答案,体现了翻译标准的多样化;(5)个人评分表的使用有效保证了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另外,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每学期不定期邀请翻译公司培训班教师来校为学生授课,利用真实的材料和亲身的感受为学生讲授翻译技巧,让学生对翻译过程产生真切的感受。
2.实践活动层面。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在课内教学上要求学生对翻译过程进行亲身体验外,还必须借助于社会的真实翻译环境或创造仿真的翻译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和训练。真实翻译环境的创设可从两条途径考虑。一是依据真实的翻译公司运作模式成立翻译工作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为翻译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分任不同的角色,模拟从接洽翻译任务、进行实际翻译到翻译后期的校对、跟踪等一系列翻译公司运作流程。翻译任务可直接由有合作关系的翻译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提供,以确保任务的真实性,同时可聘请公司相关人员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指导、监控和评价。二是将翻译教学与社会企业挂钩,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进行真实场景浸泡式翻译教学,使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成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利用深圳多展会的独特资源优势,笔者所在的院校安排、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深圳市举办的高交会、文博会等会展活动的现场翻译工作,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真实的压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灵活运用课上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充分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翻译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真实场景浸泡式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3.自主学习层面。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拓展了翻译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各高校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这就为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笔者所在的院校通过Bb平台已经建成了“翻译实践”网络课程,通过网络的课外交互活动弥补了课内学时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改善和提高其翻译技能。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开设以下栏目:(1)课程定位。对课程基本情况的说明,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参考书等。(2)课程内容。教师把每周上课的ppt课件都传上去,便于学生复习。(3)虚拟课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通知、协作、小组页面、发送电邮等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交互模式的学习。(4)成果展示。每一小组把自己的presentation都传上去,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分值和文字性的评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反思自己翻译作品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5)在线测试。利用在线习题的自动接收、批改功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翻译理论、技能的掌握程度。(6)论坛天地。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板中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某一公示语该如何翻译等。通过在线讨论、答疑等激发学生对翻译的热情,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能够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建构自身对于翻译现象、翻译技能、翻译转换机制的认知体系[4]。
(四)制定综合评估
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认识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5]要使评估真正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其重心应由结果转向过程,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状况,而不是过分关注分数的高低。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综合考虑:(1)评价内容。题型设计应当多样化,除了一般的匹配题、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外,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文体特点,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和翻译技巧对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比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可以保证对学生翻译能力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2)评价主体。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企业评估纳入评价体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每一次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以后进行,教师应当事先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企业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统一完成,最终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联合评估模式。(3)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笔者采取“presentation25%+翻译实践实习25%+期末测试5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以关注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过程,加强对学生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翻译能力评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高职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达到高职翻译教学与时代及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改变学院式的封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昭涛.论高职应用翻译理论[J].上海翻译,2009,(1).
[2] Kafai,Y.& Resnik,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3] 丰玉芳,蔡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4] 吴英俊,赵秀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网络辅助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09,(3).
[5] 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