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010-12-31宋慧文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文章论述了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强调了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关键词:循环经济 特点 原则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91-01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特点
  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操作原则以“3R”为准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奢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抑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一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以我国的煤矿为例。目前,中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340座矿城也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枯竭带来了诸如“四矿问题”、“四万矿工下农村”的“阜新困局”等社会问题,这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的结果。因此,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8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弃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首先,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我国参与并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此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和有关会议中多次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可持续发展被写入各级政府的规划和计划之中。与此同时,我国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至今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酸雨、赤潮、沙暴……使人们惊愕;猪肉里的四环素、蔬菜里残余的农药、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使人们感慨。在人们惊愕、感慨之余,我们又会想到了什么呢?假如我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审视这些现象,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众多实惠,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的物欲膨胀——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错误地把人与自然界截然对立起来。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树立“人类珍惜和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这样的新观念,人类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发展。从我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当代人应该得到有益的启发。它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顺应;不主张因自然而成人事,主张以人事而和自然。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销处 山西晋城 048006)
  (责编: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