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城市化水平测度研究
2010-12-31赵艳徐冲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文章以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旅游局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在深入剖析“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以及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旅游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评分,并对结果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力求客观全面的认识河南省旅游城市化的水平,并展望发展前景。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 水平测度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10-02
一、旅游城市化的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在城市化动力这个议题上,学术界有着这样的广泛共识: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又牢牢占据着龙头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旅游业也将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旅游城市化的研究则是基于旅游业的这一重要作用而提出的。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这一概念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此后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始了对旅游城市化概念的研究,黄振方等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等对旅游城市化的定义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李鹏则在黄振方等人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上指出,旅游城市化还包括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城市化倾向。陆林从城市化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
笔者认为旅游城市化一词的最终重心还是要落在“城市化”的概念上,所以更认同王冬萍和陆林从城市化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即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依靠其本身产业的特性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使人流、物流等各种要素流不断地向旅游依托地集聚与扩散,从而使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质和量上不断提高。近年来对旅游城市化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为旅游城市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旅游城市化水平的量化分析,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区域,尝试建立一套评价旅游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旅游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河南省位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