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软信息”贷款管理研究
2010-12-31黄清松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软信息”与“软信息”贷款的特点以及美国社区银行关系型贷款的“软信息”贷款实质及其优势,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软信息”贷款中的不足,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做好“软信息”贷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软信息”贷款 美国社区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98-02
美国社区银行历经20世纪90年代因金融管制放松引发的大银行跨州并购浪潮与2008年因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后,尽管数量大幅度减少,但存下来的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在业绩方面非常接近,显示出相当强的竞争力。美国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其高水准的“软信息”贷款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有提高“软信息”贷款管理的必要。鉴于此,笔者拟分析美国社区银行的“软信息”贷款管理经验,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管理水平。
一、“软信息”与“软信息”贷款
(一)“软信息”及其特点
所谓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是相对于“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①而言的,是指不能或难于编码、难于用数值分量化、难于验证和传递的信息。“软信息”具有如下特点:
1.“软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硬信息”主要以数字编码形式表现不同,“软信息”主要以文本形式来表达,具体主要表现为:观点、想法、传言、经济预测(economic projection)、市场评价(market commentary)、项目管理陈述(statement of management’s future plans)等。观点、想法、传言、预测、评价、陈述等形式的信息不仅内容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且很难准确表达所描述的信息主体的全貌,因此“软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软信息”收集成本更高。与“硬信息”可通过计算机、电话、网络等方式收集不同,“软信息”一般须通过信息收集者亲自、亲身与信息主体进行接触、交流的方式来收集,这就导致了“软信息”收集的高成本。
3.“软信息”不便于比较。“软信息”由于不是用数字形式表达,因而很难在不同的信息间进行比较,这给决策者使用“软信息”进行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不能比较,信息主体的优劣就难于把握。
4.“软信息”易于丢失。“软信息”由于是用文本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主体,而描述性的文本很难准确表达出信息主体的全貌,因而部分“软信息”实际上是以一种“印象”的形式停留在信息收集者的头脑中。在信息收集后的初期,信息主体可能给信息收集者以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在初始阶段有的深刻印象会慢慢变淡,因为“软信息”在慢慢丢失。
5.“软信息”不便于交流使用。“软信息”作为一种对信息主体的总体印象,在不同的使用者间交流时极易导致失真,因而“软信息”不便于交流使用。
(二)“软信息”贷款及其特点
“软信息”贷款是指银行由于缺乏客户的“硬信息”而仅基于客户的“软信息”而给客户提供贷款。“软信息”贷款不完全等同于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指银行基于和客户历经长久形成的密切关系而提供贷款。关系型贷款中的“关系”的内涵包括:持久性,即关系保持的时间长短;范围,即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产品接触种类的广度;集中度,即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多寡。而银行“软信息”贷款却可能发生在银行与客户间没有长久的、广泛的、密集的接触基础之上。“软信息”贷款具有如下特点:
1.“软信息”贷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1)由于“软信息”的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难于描述信息主体的全貌,“软信息”实际表现为信息收集者对信息主体的总体印象,这种“总体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基于这种印象提供贷款自然有较强的主观性。
(2)当信息收集者不是提供贷款的决策者时,“软信息”须在不同的使用者间交流使用。由于“软信息”难于交流使用,“软信息”的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信息失真,基于这种“失真”的信息而提供贷款也增添了该类贷款的主观性。
2.“软信息”贷款成本较高。前文指出“软信息”具有较高的信息收集成本,“软信息”不便于比较从而给区分信息主体的好坏带来了难度,因而会增加贷款决策成本;“软信息”易于丢失因而会给基于“软信息”提供的贷款带来更高的监督成本等,上述各因素综合使得“软信息”贷款具有较高的成本。
3.“软信息”贷款风险较高。由于“软信息”贷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银行对“软信息”贷款的监管更难,因此从理论上说“软信息”贷款具有较高的风险。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及其对关系型贷款的管理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定义,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将市场定位于服务社区并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全方位接触客户,广泛积累客户及其业主的“软信息”,并以客户的“软信息”为依据为其提供关系型贷款。根据我们前文对“软信息”贷款的界定,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的实质是“软信息”贷款,是“软信息”贷款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前文的分析推论,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应该风险更高、成本更高,而且由于要避免因“软信息”贷款的主观性而带来的风险,美国社区银行的业务量与营业额会受到影响。因此,从理论上推测,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经营业绩将会比较糟糕。
然而实际情况与上述推测大不相同。有统计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区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高于大银行。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关系型贷款的管理特点
事实上,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的业绩表现与理论上的“软信息”贷款相比之所以具有较大差异,与美国社区银行对“软信息”贷款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我们认为,美国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从“软信息”获取、储存,到银行组织结构设计以及银行业务收费各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软信息”获取的生活化、关系化。美国社区银行一般都将其市场定位于服务社区内的家庭、企业和农户,通过雇佣社区居民为员工,充分发挥员工与社区间的地缘、人缘以及其他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通过走进社区生活与客户互动,增进与客户的关系,进而把“软信息”收集生活化、关系化。
2.“软信息”的储存、处理“硬”化。美国社区银行通过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等方式来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并通过为社区中的中小企业及居民家庭建立信用档案的方式来“软信息”处理与储存的“硬”化。通过上述的对“软信息”的“硬”化处理,美国社区银行就形成了其有别于一般“硬信息”贷款的独特的风险控制体系。
3.“软信息”传递环节的精简化。美国社区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U”型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将银行按职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一部门均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直接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没有过多的中层管理,信息传递链条大大缩短,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软信息”传递中的失真问题,并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4.业务收费的灵活化。根据Basset和Brady(2001)的研究数据,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区银行收取的贷款利率比大银行高0.75%至1.5%,社区银行的存贷利差比大银行的存贷利差要高出0.15%至0.7%,而且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费通常低于大银行,如:美国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手续费比最小的银行高72%。上述的基于“软信息”贷款的特殊性而做出的灵活性收费使美国社区银行实现了较好的盈利。
总之,美国社区银行利用“软信息”,有效地将有能力、有意愿的客户甄别出来,减少了借贷前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提升了业务量;通过策略性的定价与收费,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同时通过优化内部管理,降低了贷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有效地控制了贷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概况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对于贷款量的影响较小,而我国大企业的关系型借贷对于贷款量的影响却很显著。由于关系型贷款的本质是“软信息”贷款,所以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大企业是我国商业银行“软信息”贷款的主要客户,而中小企业、居民只占我国商业银行“软信息”贷款的很小部分。这与美国的情况大不一样。
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规范、不透明,难于提供合格的财务数据“硬信息”,因此中小企业对“软信息”贷款需求要比大企业大得多。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时,更注重对“硬信息”的考查,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概况的原因分析
毫无疑问,上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概况与我国的宏观信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但从微观看,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软信息”贷款管理能力低是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如下:
1.贷款观念陈旧、贷款审批过分依赖“硬信息”而不重视“软信息”。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大企业的风险小、小企业的风险大”这样的陈旧观念。事实上,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而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刚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不少巨型企业倒闭就是很好的例证。基于上述陈旧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软信息”贷款方面更多的向大企业倾斜而忽视了服务中小企业。实践中,即使有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两次贷款服务,但由于贷款审批过分依赖“硬信息”而不重视“软信息”,因此也很难稳定住中小企业客户。实践中,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并没有同某一家或几家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的借贷关系,时常更换贷款银行就是很好的证明。
2.经营管理上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软信息”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高。我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