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通信工程审
2010-12-31彭瑞斌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工程审计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工程审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程审计 工程量 现场审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79-01
通信企业十几年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投资是其主要动力之一。近两年来,通信大发展的势头虽然已经过去,通信企业正在努力的压缩投资,可投资仍然在企业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信企业的工程项目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数量多,项目小的特点。近几年来,工程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价格不断上升,工程造价不断攀升。在众多因素影响下,通信企业投资领域凸显出很多问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错误决策、轻率决策,工程质量低劣,工程管理不到位、损失浪费等方面都表现出投资效益不够理想的趋势。
通过几年来在通信企业工程审计方面的实践,结合以上所述企业现状及审计工作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在人员素质、审计方法、工作创新、审计监督、信息化改进等方面加强工程审计的监督和管理,把好企业工程建设关,将对企业完善业务管理提供强大驱动力。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队伍素质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的水平,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所以对人员和队伍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然而,通信企业审计人员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不协调、不一致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有的审计人员墨守成规,对法律、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在手工账的年代,审计的主要工作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对账,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然而在电算化的条件下,财务电算化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审计的重点不是对账对表,而是对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审计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差错究弊和对内控环节的审查,而是对企业活动风险控制的分析与评价,然而不懂或不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无从下手对电子账进行审核,更别说审核电算化控制制度或操作审计软件开展工作。
首先,随着通信公司的上市,审计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不失时机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努力当好参谋和助手。其次,随着通信业务的复杂多样化,企业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财务、审计、信息技术、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多类学科的知识,才能在企业审计时进行准确、高效的研判,最终得到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结合工作实践,自觉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在做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之外,扩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内部审计管理的工作需要。最后,认识企业市场化运作带来的新问题、新课题,逐步从思想上改变单纯查错防弊的传统审计观念,树立以促管理、增效益为目的的现代审计观念,通过查错,分析错之根源,把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工作重点逐步向效益审计和内控制度评审转移。
二、深入开展工程审计工作,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审计人员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地审核工程项目中的各项内容,在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结算、决算审计,重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的基础上,向工程管理的深层次拓展,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流程为目标的内控审计,注重把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规范工程管理行为上。在审计中,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在项目建议书、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合同书签订、建设资金有效性等过程中在工程量、工程取费、工程定额套用等多个方面严格审核,通过对一些经济指标的科学测算,寻找出工程工期长短,成本高低,回报早晚,质量和综合效益好坏的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审计建议。通过审计监督揭示有关部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无效投资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为企业把好工程管理关。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三、努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转型,深化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通信市场不断发展,企业创新日新月异,都促使工程审计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加强风险管理,引入与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必然趋势。从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立足于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的审查、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针对不同工程项目、治理结构以及业务品种等探索相适应的审计方式方法,使工程审计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工程审计的效能。
同时,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在审计工作中始终树立以公司需求为取向的服务意识、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审计意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意识,真正从公司利益出发,推进审计工作创新转型,逐步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变,从关注财务报告相关控制向关注经营管理控制转变,从发现问题向发现并解决问题转变,从注重监督向强化服务、支撑经营转变,为企业全面完成工作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工程审计的常态化、长期化,建立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
审计监督乏力无法发现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同时也助长了部分工程建设从业人员违规的嚣张气焰,从而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发生工程建设风险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实施常态化、长期化的工程审计,辅之以审计监督机制,继续发挥审计整改督办职能,坚持审计与整改并重,加强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跟踪检查和后续审计工作,督促被审单位认真执行审计意见,提高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保证审计工作发挥最大效应,能够做到对于潜在的工程风险“早发现”,对已经存在的问题“早治疗”,从源头上防止工程风险的蔓延。
五、推进工程审计信息化,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通信企业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在工程建设的规模上都急剧扩大,传统的现场审计模式尽管作用很大,但是审计人员往往是根据任务分配开展工作,很难全面掌握工程状况。一些现场检查因为突发状况而启动,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导致现场获得的材料不充分,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另外,现场审计的方式缺乏持续性,导致被审计项目存在未被抽中的侥幸心理,如果开展持续审计,各方面的审计资源又无法保证。因此,推进工程审计信息化,将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应用于现场和非现场审计工作中,对于减少人为因素、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非现场计算机审计与现场手工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将原有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同时将动态跟踪引入到整个审计过程中,比如将审计系统挂接在财务系统和工程管理系统中,确保财务和工程数据传递的及时性,以便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各种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分析,快速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既推动了审计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延伸,又促进了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