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设立高校本科生见习制度的思考

2010-12-31张爱青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文章针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过对高校完善大学本科生见习制度问题的分析调查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应当设立本科生见习制度,见习实践成绩要从学时、学分上作严格的要求;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政府对高校本科生设立见习制度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解决本科生在见习期间发生的一些问题,来消除学生及家长的思想顾虑等。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 见习制度 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08-02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关于设立大学本科生见习制度
  《通知》的第六条中明确规定,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其中强调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同时,政府还决定在未来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并承诺大学生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由见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
  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似乎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反响和效果,部分高校由于课程、经费等种种原因,在大学本科生的见习制度这一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学本科生依旧呆在校园里、课堂上,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只是迫于生活的需要,去打打零工,做做勤工俭学。
  事实上,就见习制度本身而言,对大学生也是缺乏吸引力的,因为它要求不具备专业背景或行业经验、只是有工作愿望和热情的准大学毕业生到实习公司得到“尝试工作”的机会,这也就从侧面说明这批实习的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劳动报酬。而网上引发的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的激烈讨论,也对大学生的这种思路推波助澜。所以,这一“尝试工作”的机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几乎是没有多少诱惑力的。笔者对1008名准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愿意接受这种机会的大学生只占26%,不太愿意的占74%。他们对此不屑一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就业培训等。“谁也不想在辛苦了四年之后出个什么意外,让自己遗憾终生。”有学生如是说。也有社会人士对此举感叹:“亡羊补牢,为时晚也。”
  不容否认,设立见习制度的本身,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怎么又会出现如上现象呢?追本溯源,是由于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既想毕业后不被别人剥削利用,又想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又不符合社会行情的要求,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所以一边是准大学毕业生盲目的清高,另一边是社会企业要求的残酷现实。
  二、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现在大学生能力偏低、希望值太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太原地区来讲,一出校门就想拿到3000元以上工资的本科大学生不占少数,而现在一些中小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能力,企业总是担心拿这么高的工资,能否与他们的工作利润成正比。所以,双方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期间,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完成大学生的大学教育,就成为了未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设立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去年“两会”期间,从大部分委员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讨论来看,基本还滞留在如何完善大四学生和未就业毕业生的见习制度问题的讨论mrHW2AsxxAPgel42evb2f9yvxCiJozkNcz4Tkahf7Xc=上。尚未就如何完善大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的见习问题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或建议。本人认为,大学教育期间设立见习制度,将有利于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学体制。
  1.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是储备人才的发展战略。大学生通过见习锻炼,能够了解和熟悉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包括各行业、各工种的运作规范,提高处理专业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借鉴,能很快成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劳动者。所以说,从大三(一些专业可以从大二)开始,在教学安排中,让大学生有机会在固定时间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见习实践活动,那么在大学毕业之际,将积累3到10个月的实践经验。实践证明,这些经验比各种证书要有绝对优势。因为这不仅减少了毕业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性,同时也浓缩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开辟了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从长远来看,这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前进发展储备人才的良好战略措施之一。
  2.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社会、企业的“三赢”。见习制度将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实践经验和研究样本。大学生可以借助就业见习平台,深入思考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问题。特别是研究型见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和培养对某个领域的学术兴趣,并利用见习实践开展相关主题的科研活动,为此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对学生而言,到所学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实践,能学以致用,摆脱“读死书,死读书”陈旧观念的束缚,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本科生见习期间,也是企业遴选优秀人才的最佳时机。对企业有些投资性价比不高的项目,见习本科生可以把它作为研究课题,带回学校进行钻研,虽然此时的知识有限,但学习的欲望无限,突破难题不无可能;对学校,这一制度的实施还迎合了为社会培育实用型英才的办学理念。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措施的真正实施,既帮助了企业、学校,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最终达到三赢的完美结局。
  3.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指数。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设立,开辟了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见习,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在见习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其人才队伍建设,大大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反过来,大学生见习制度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总之,见习制度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需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各级学术文化机构、各大企业等等,都要为建立就业见习制度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考
  1.国家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保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政府除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外,也可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高校要与企业按市场需求对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见习。帮助学生建立假期去各类企业和团体见习的渠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见习机会。同时,发展一些中介性质的见习推荐所,为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见习机会,也不失为良好的决策。
  2.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要及早动手。大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从大三(一些专业可以从大二)开始,在教学安排中,就要有相关见习实践这一科目,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设立大学生见习制度要严格考核。高校要将见习实验成绩纳入教学规划,要将见习实践成绩记入毕业成绩,要记学时,要有学分,同时,要严格考核制度,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大学生见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就见习制度本身来看,也存在着许多需要突破的难题。目前,就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来看,很多学校都把大学生本科期间的见习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学生的见习履历直接与毕业成绩挂钩。笔者在此想进一步阐明,这种完善的见习制度不仅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深化了一个民族对教育的理解,褪去了大学教育的完全功利化、职业化和技能化色彩,保证了大学教育的完整性,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事求是地掌握知识学习本领,真正提升自己学习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民族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重要的一步。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教育与产业脱节,教学与生产和工作脱节造成的。如何将大学生顺利地送上社会,让大学生长阅历、长经验、长技能并顺利就业,不仅是学校和家长、学生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完善高校本科生见习制度,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
  2.郝平.见习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减压.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