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的先导\\关键与根本

2010-12-31宋球勋

经济师 2010年12期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永无止境的实践活动。如不创新无异于自灭,已成为当今世界共识。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和国内深化改革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下,必须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思维方法创新为关键,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进行全面创新。
  关键词:创新 观念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32-03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五千年,历经磨难而不衰,且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就是有力的证明。在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
  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存在长期形成的种种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它与意识、精神、心理等一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一方面受社会存在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社会实践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观念,一种是剑,但观念最终总是战胜剑。”不言而喻,观念能够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认识,能够左右人们的实践行为和方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谈到海尔超长、跨越发展时这样讲道:“改革开放为海尔带来最本质、最核心、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想来想去,比来比去,我认为是四个字:观念革命。”强调观念的作用,其意义并不在于观念本身有什么威力,而在于利用观念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造世界,改变历史轨迹的。所以,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是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
  毕加索曾经说过:“创造之前必先破除。”诚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度,要想创新,首先必须破除各种旧有观念意识的束缚,必须摒弃已有的某些不利于现实实践的错误、过时的认识,必须改变“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等因循守旧的思想信条、求稳厌变的处事经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树立新的观念。
  1.敢于挑战权威,树立独立思考的观念。某些思想、理论、认识等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往往被人们冠之以“权威”的称谓。因为它的存在,为人们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探索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人们对权威的敬畏甚至是膜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也必须看到人们的认识只能相对地逼近而不可能穷尽客观实际。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去一些被人们认为正确的某些权威理论、权威观点,随着时事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与现实客观实际不一致,甚至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就需要对权威作辩证分析。如果依然迷信这种权威,依附这种权威,唯权威是从,必然缺乏自我独立思考,墨守成规,不越“雷池”,就只能拜倒在前人脚下绝无创新可言。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对西方古典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甚至乌托邦学说的批判创新。列宁不囿于马克思的“阶级未消灭之前,在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认识,通过光辉的革命实践,推翻沙皇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照抄照搬列宁的发动城市革命夺取政权的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实际,创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也无不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诸多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要创新就要不为已有的某些权威理论甚至定论所囿,不为某些“权威”烈焰所慑,敢于挑战权威,以自己的独立思考,真知灼见,开辟新天地,进入新境界,实现新跨越。
  2.摒弃从众心理,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叫习惯,如果社会相当一部分成员不仅认可甚至是相互效仿,所形成的带有共同性的某些行为、倾向,就成为社会习俗。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习惯,抑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习俗,均由观念所决定。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习俗行为表现。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下围棋,美国人喜欢打桥牌,中国人喜欢搓麻将。这些娱乐行为所凸显的却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日本人喜欢下围棋,反映的是整体意识、大局观念,体现的是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局部利益的团队观念。美国人喜欢打桥牌,折射出的是戮力同心、团结配合的协作观念。中国人喜欢搓麻将,反映的是单挑独斗、各自为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同样是娱乐行为,美、日民众所表现出的积极文化精神与中国民众的消极文化心态,可谓是立见分明。如果探寻中国为什么远不及美日的创新能力,这也许是深层原因之一。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制约、束缚、阻碍创新的既不是现有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的问题,也不是国人智力方面存在问题,而是长期形成的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不良习惯和不健康的心态所致。由于受到诸如“出头椽子先烂”、“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社会习俗心理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进取意识和不敢为人先、不想为人先。凡事首先看别人做没做,做了效果如何,是否有人跟着这样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于是,蜂拥而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效法模仿,亦步亦趋。如此步人后尘,随波逐流,遑论创新。
  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彻底摒弃随波逐流、跟风从众的不良传统习俗,树立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观念。
  3.打破经验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经验是人们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某些启示或借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是,经验又决不是包罗万象、一通百通的灵丹妙药,对具体经验要作具体分析。经验是实践的积累与总结,一定的经验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背景、条件、环境下产生,譬如,李白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是在醉意朦胧中写就,但为什么德国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宋代诗人苏东坡和现代诗人何其芳、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意大利作曲家塔蒂尼都有在梦中创作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人即使蒙头大睡三天三夜却半点创作欲望也没有?这就如同阳光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月色中没有两朵相同的浪花一样,即使同一主体从事同样的实践,由于人们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所决定,先前与后来、此次与彼次所产生的经验也绝不会相同。更不要说,不同主体的实践能够相互照搬经验。
  人们创新能力之所以受阻,其原因大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一切知识是由经验产生的,甚或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认为是普遍真理,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不可自拔。尤其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上,过分地迷信经验,过分地依赖经验,或照抄照搬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反,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破固有经验的束缚,勇于否定自我,不重复自己以往的经验,勇于超越他人,不为他人的经验所制约,树立一切皆有可能的观念,方可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与世俱新。
  二、以思维方法创新为关键
  
  如果说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那么,思维方法创新则是一切创新的关键。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任何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任何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产生,一刻也离不开思维方法的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面对某些事物、某些问题,处在百思不得其解、深陷“山穷水复”的困惑之中,转念一想,茅塞顿开,立现“柳暗花明”豁朗境界的原因。这就是思维方法创新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灵感、直觉、联想、想象、类比等思维方法都可能产生创新,而较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点:
  1.反向思维创新。反向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往往表现为跳出思维常规,打破固有模式,反弹琵琶,“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相反方向发展,从反向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新认识。
  古代尧帝派鲧治水,他采取建坝筑堤的壅堵法,不仅收效些微,甚至酿成更大灾难,结果被尧帝杀于羽山。舜帝继位后,又命鲧之子禹继父治水,禹则反其父壅堵法而行之,采取掘沟挖河的疏导法,大获成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所表现出的聪颖睿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小孩掉进水缸里,按照人们常规思维只有让小孩离开水,才能获救。在当时条件下,显然不可能。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烂水缸,让水离开小孩,使小孩得救。禹是反思其父因错误思维导致治水失败的教训,不循其思维旧辙,背道而驰,变壅为疏,成效显著。司马光是在非常条件下,打破常规思维方法,逆向而行,改变施救方法,从而取得与原有方法同样效果。
  虽然,禹是在已知94v7xPExsNxc/hKKcsdR1BppFuw5WhQ9O03GjrU6PUI=其父治水思维“不可为”的情况下的反向思维,司马光是按常规思维施救“不能为”的紧急情况下的反向思维,二者之间有所不同,但就思维方法而言又是相同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法的逆转,从而突破性地解决问题。
  2.发散思维创新。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它是以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为辐射思维的基点,生发、延伸开去,向各个不同方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探求多种解决的途径、答案,或对思考出的多个途径、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作出最佳选择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往往表现为个体对某一事物从多方面的认识,也可以表现为群体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的思考。
  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人问另外两个同伴:“怎么才能让猫吃辣椒?”一个同伴首先回答说:“那还不容易,让人把猫抓来,把辣椒塞进它的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另一位深思片刻说道:“我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鱼肉里,如果猫非常饥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提问题者听完他们的意见后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的屁股上,当它感到屁股上火辣辣的时候,就会转身去舔屁股,并为此而兴奋不已。”
  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而它给人们的某些启迪却是十分重要的。猫本来没有吃辣椒的习性,而要猫吃下辣椒就是一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有多种思路,有“暴力方法”,有“欺骗方法”,更有“因势利导方法”。相比较而言,“因势利导”的方法具有创新性,按照他的思维方法去做,不仅可以使猫吃辣椒成为可能,而且还会使猫由不情愿的被动行为变为自觉主动行为。
  人们常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集思广益”等和常见的“一问多答”、“一事多解”、“一物多用”等,都是发散思维创新的结晶。
  3.转向思维创新。转向思维是指思维在一个方向或方面受阻停滞时,不再固守原有的思维,及时调整思路,转向另一个方向或方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旱路不通走水路”、“此山无宝奔他山”,另辟蹊径,使问题迎刃而解。
  法国政府曾要推广种植一种优质土豆,却不被农民所接受,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法国政府并没有强令农户种植,而是高价租赁农户的土地,在夜间“偷偷”种植推广的土豆,白天安排警察在土地周围站岗,晚上撤离。周围农民在好奇心驱使下,夜里遛进地里探寻究竟,不到一个星期,政府种植的几百亩土豆被农户扒光,种到各自的地里。几个月后,“偷种”土豆的广大农户喜获丰收。第二年,不用政府号召,优质土豆的种植迅速得以推广。
  法国政府推广种植优质土豆,在“政府要求农户种土豆”的思路行不通的情况下,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去种植,而是将思维转向如何引导农户自觉自愿去种植,这一转向实现了变政府被动为主动、化农户消极为积极。政府达到预期目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最终实现双赢。
  因此,要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跨越,就必须在思维方法上有所创新。
  三、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
  思想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决定实践行为,这是一般规律。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的创新,必然有力地推动、促进实践的创新。无论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还是思维方法的创新,最终都必然体现、反映在实践创新能力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根本。
  在新观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要提高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敢冒风险,大胆尝试。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创新几乎是“风险”的同义语。大凡那些惊世骇俗的“创新”,无不与创造者剑走偏锋、敢冒风险、勇于尝试的精神紧密相连。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世界上才出现了诸多激动人心的奇迹。姑且不说那些上天入地高精尖科学技术的诞生,近几年媒体先后报道的几条新闻,也足以让人充分见识敢冒风险、大胆尝试创造奇迹的重大意义:江西一农妇用塑膜罩法,使苹果长出“吉祥”、“如意”、“祝福”、“平安”等文字,卖出高于一般苹果3倍的价钱。山东一农民将正在生长的乳瓜置入正方体木盒,从而结出方形南瓜,市场售价高达一般南瓜的5倍,却依然供不应求。安徽淮北一瓜农给地里瓜苗喂牛奶,结出个头大、糖分高、口感好的西瓜,从而获得丰厚的收益。
  这几位果农、瓜农无疑是冒着“不安分”、“出洋相”社会习俗观念和一旦失败可能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巨大风险,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而获得丰硕回报。
  2.深思巧辨,常中出奇。发他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这无疑是创新。而能从人们某些一成不变的认识中发现另有一番新意,或从某些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中看出“不凡”,给人新鲜、新奇之感,也同样是创新。这种常中出奇的“反调”创新,往往最见创造者深入思考、巧妙辨析的能力。
  自古以来,“雪”在人们心目中是纯洁、淡雅的形象,赞美、歌颂“雪”的诗文浩如烟海。而在一次作文大赛上,一位中学生对“雪”作出如此抨击:白雪掩盖了人间的肮脏和丑恶,变成了它们的保护神,那一堆堆垃圾、一潭潭污水、一道道断壁残垣、一处处粪便……都被雪美化了。正因为她美化了假、丑、恶,是见不得人的,所以,她最怕阳光,太阳一出来,她就融化了。
  该生语出惊人,且言之有理,令诸多资深评委叹服叫绝,一致认为是一篇见解独到、立意新颖的奇文,无可争议地夺得大赛的桂冠。
  “东施效颦”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其本意是对那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效法模仿,结果情况更糟的形象比喻。但是,前不久,有人发文认为,如果摒弃这个故事贬义的一面,东施也有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另一面。尤其在当今社会,有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不是害“红眼病”,就是心存嫉妒;看到他人比自己好,不是造谣污蔑,就是讥嘲中伤。东施与这些人比起来,就显得难能可贵。她那种崇尚美丽、诚恳学习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很值得今人学习的。
  
  这一“高见”令人耳目一新,深为人们所首肯。作者所以有如此反俗超群的见地,原因在于对传统固有认识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并善于进行“反思”,从负面、消极的形象中挖掘出正面、积极的意义。
  3.善借外智,破解难题。“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解决某一问题,在外部条件或自身能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善于借助外部有利条件、他人智慧,为我所用,从而解决棘手的问题。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说:“家中只有19头牛,你们仨去分吧:老大二分之一;老二四分之一;老三五分之一。”说完,老人就咽了气。按照印度传统认识,牛是神物既不能宰杀,也不能买卖。兄弟仨要将19条牛整头分掉,根本不可能。他们请教了很多人,也没寻出好办法。一天,邻家一位老者牵着一头牛去村外放养,看到兄弟仨愁眉不展,询问原因后,老者思索片刻说:“这件事好办,我把这头牛借给你们,凑成20头。老大二分之一分10头;老二四分之一分5头;老三五分之一分4头,剩下的1头还是我的。”
  经老者轻轻点拨,三兄弟困惑多日的问题迎刃而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巧借老者一头牛这个外部条件,将看来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得到圆满处理。
  4.不囿窠臼,另辟蹊径。由于人们受到习惯的、心理的某些定势影响,往往呆板僵化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自设羁绊,自投窠臼。如果不囿某些定势、定规的旧辙,见机行事,灵活应对,一种新的情景可能就会骤然出现。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试题:将20个红枣放入3个同样大小的碗里,每个碗里的红枣必须都是单数。问:20个红枣该怎么放?试题公布很长时间,几乎无人应答。最终有一个人这样回答道:“将其中的两个碗摞在一起,然后再放红枣。”
  一般人认为,按照习惯做法将3个碗分别放在桌上,然后再放入20个红枣容易,要让每个碗里的红枣都是单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无人应答。而那个获得成功的应答者与众不同在于,不囿人们习惯做法的窠臼,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将两个碗摞在一起后再放红枣,最终解决了问题。
  同样,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后,为回击一些贵族的讥讽嘲笑,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提出:“谁能把这个煮熟的鸡蛋竖起来”的问题。同桌就餐的贵族们都踊跃参与竖鸡蛋活动,但却无一成功。而后,哥伦布不慌不忙地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儿壳,鸡蛋稳稳地竖在桌子上。贵族们讥笑说:“这有什么稀罕?”哥伦布回答说:“可是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贵族们之所以做不到,原因在于他们在竖鸡蛋之前头脑里有一个想当然的自设前提:不能弄破鸡蛋壳。而哥伦布与贵族不同则在于,既然竖鸡蛋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要求,那就表明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允许的,所以,他不为习惯认识、做法所限,破壳竖蛋,从而获得成功。
  5.化繁为简,标新立异。任何事物都有繁简之分,当繁则繁、当简则简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所遵循的一般常理。而在社会实践中,常常出现的则是把一些简单事情、问题复杂化的作茧自缚、庸人自扰的现象。只有善于化繁为简,自辟新路,领异标新,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佳绩。
  据报道,某国一大传媒举办一项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大西洋上空飘飞的一只热气球上,载着关系人类兴衰存亡的三位科学家:一位是研究拯救无数生命因环境污染而身陷死亡噩运的环保专家;一位是有能力防止全球性原子弹战争,使地球免遭毁灭的原子弹专家;一位是能够使不毛之地生出谷物,让数以亿计的人脱离饥饿的粮食专家。由于热气球充气不足即将坠毁,为减轻载重,必须马上从三个人中丢下一位,方可保住其他两位的生命安全。问,此时从热气球上丢下哪位最合适?因为该项活动奖金丰厚,应答者踊跃,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果胜出者却是一个不足10岁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把其中最胖的那位丢下去!”
  小男孩在众多应答者中拔得头筹,其原因在于摒弃成人瞻前顾后、不厌其烦反复论证三个科学家谁比谁更重要,然后作出取舍的做法,而是临危应变,快速反应,直指“危机处理”,化繁为简,标思维之“新”,立做法之“异”,从而获得巨奖。
  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激烈变革的时代,如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共克时艰、破解难题?毫无疑义,只有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上全面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国内外复杂形势面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