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研究

2010-12-31

职业时空 2010年12期

  摘要: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心理问题是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国外退役解释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退役运动员在就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问题产生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以期为提高运动员保障工作带来指导意义。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心理问题;调适
  
  长期以来,运动员退役安置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现役运动员2.3万,且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其中处于待业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这意味着每年大约有5000多名运动员面临就业安置问题。
  为了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压力,社会和学术界把着眼点放在构建新的政策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提高运动员自身素质教育等方面,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外界环境来探索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而由心理问题产生的内部环境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影响的研究却非常有限。目前,在国外探索退役运动员的研究领域中,已经把心理问题作为影响退役运动员就业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不仅会对退役运动员的择业、就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严重降低他们的自我认知以及生活满意度,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将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本文拟从分析退役运动员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入手,以国外退役解释理论为依据,探索新的心理调适方法以期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运动员的角色认同性带来的茫然情绪。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动员从小进入队里接受训练,基本上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问题都在队里解决,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频繁的赛事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不断增长,他们作为运动员的角色认同会越来越高,而作为一名社会人的角色认知却在逐渐淡化[1]。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变,在退役运动员就业方面,组织安置仅占15%,有60%的退役运动员要面临自主择业,当原本为之奋斗终身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单一的角色认知会让运动员在退役后对未来和前途产生强烈的困惑和迷茫感,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角色重新进入社会,获得自我价值的再次实现。
  2.自我控制感降低带来的焦躁情绪。无论是带着荣誉主动退役离开训练场的,还是因为成绩、伤病等原因被迫离开训练场的,运动员退役都要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从备受关注之人到成为一名普通人,这期间,由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自我控制感会降低,这是退役运动员就业面临的一个首要心理问题[2]。自我控制感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退役运动员特别是非自愿性退役的运动员在从运动员到普通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一旦自我控制感下降,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地就会产生自暴自弃、听天由命的消极想法,甚至借助于药物、酒精麻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抑郁焦躁情绪。
  3.缺乏职业意识带来的失落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广泛的运动员可以胜任很多领域的工作,因此在退役后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会相对较少。而较早拥有职业意识的运动员,会有意识地开拓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潜力和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自己在退役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许多运动员的退役意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寄托于政府的安排,对退役后的职业转换准备不充分,缺乏职业发展的主动性。
  4.长期伤病引发的情绪抑郁。运动员在训练时,他们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比赛,他们的医疗、生活保障也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退役后,他们结束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一些训练带来的伤病疼痛也凸显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体能下降、慢性疼痛以及睡眠障碍,这些生理上的问题会显著影响退役运动员在新岗位的生活适应,使得患有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大。一份来自密歇根大学卫生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在对1594名退役运动员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具有中等抑郁的成员比例近15%,其中多于一半的成员承受着高风险的伤病疼痛。因此退役运动员在就业中面临的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由慢性疼痛带来的情绪抑郁。
  二、调适退役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策略
  1.引导运动员客观准确地自我认同。运动员在自己的运动成熟期,就应正确地面对退役这个问题,暗示自己逐渐接受这样的现实,即,即使在赛场上曾经怎样辉煌与荣耀,终究会有退役的那一天,而退役后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转换,同时还要不断地强化自己是一名社会人。一方面,要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掘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为退役做好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外界帮助,增强自身的认同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研究表明,运动员对自身的认同越客观,越能顺利渡过退役后的心理调整期,较快从事新的工作岗位。
  2.强化退役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将面临较大的转变,这时候表现出最明显的心理问题就是自我控制感降低,对教练、训练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能独立地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并对未来前途表现出忧虑,久而久之形成焦虑的心理。因此,提高自我管理对退役运动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年轻运动员应注重平时的累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选择一些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事业发展有用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并有意识地去锻炼培养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其次,有关部门应采取将素质教育纳入训练体制中,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最后,作为运动员的教练,也应逐步转换观念,在日常训练中,要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
  3.在运动成熟阶段植入职业意识。运动员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是在退役再就业过程中不能适应新环境、转型成功率低,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3]。随着体育市场化,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问题上,政府分配的力度在逐渐减小,自主择业的比例却在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运动员在退役后应具备相应的职业意识,主动考虑自身的出路问题。一名运动员在自己的运动成熟阶段,即运动技能和成绩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植入职业转换意识,规划自己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借助职业辅导、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运动员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知识技能、社会资源等,帮助其制定退役计划,选择合适的职业,并指导他们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如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适应力),发挥职业特长优势以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4]。
  4.引入心理咨询,做好退役就业的心理调整工作。研究表明,由于伤病、家庭等非自然原因被迫退役的运动员,在退役时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心理准备,因此会出现愤怒、压抑、挫折、失去自尊等负面情绪。运动员如果不能从这些问题中摆脱出来,就会陷入更深的抑郁之中。因此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等方法,能够解除退役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重塑自我,重新树立起信心,使他们以新的起点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家庭、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在影响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调适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5]。积极健康的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帮助运动员渡过退役后的转型期,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开辟新的事业前景;反之,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以及社会的漠然,会使退役运动员感到孤独、受冷落、自我价值感缺失,以致于不能很好地进行退役后的自我调整。因此,社会应该给予退役运动员更多的包容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使其顺利进入新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结束语
  关注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心理问题是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职业转换期,运动员更容易出现焦虑、失落不满、迷茫、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特殊情绪不仅受到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还与运动员自身的内部因素如退役意识、心理状态、应对行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退役质量,决定着他们再就业的成功与失败。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试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马爱民.运动员退役后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体育教学及研究,2009,(27):186-187.
  [2] 孙立海.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的心理调整因素及角色转换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3):1368-1372.
  [3] 王进.运动员退役过程的心理定性分析:成功与失败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3):36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