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前后
2010-12-31任晶晶
湘潮 2010年7期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约七八海里处的东海中,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东碇等岛屿,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海上枢纽。1958年8月23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集中火力,炮击金门,用呼啸的炮弹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硝烟已然散去、海峡两岸逐步走向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抚今追昔,探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炮击金门决策的始末,回味那场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战争,仍然不失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1950年6月,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武力介入台湾,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严重复杂化。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后,中国政府及时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面前,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然而,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竟于1954年12月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企图赋予入侵台湾海峡的美国军队以合法地位,美国企图继续为台湾当局提供武装保护,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5年3月,《共同防御条约》生效。有恃无恐的台湾当局不时发出“反攻大陆”的叫嚣,不断骚扰大陆沿海地区。在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国于1955年8月同意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大使级会谈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由于美方缺乏诚意,致使谈判于1957年底中断。美国继续在台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在寻找机会使台湾问题重新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期使这一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中东事件是炮击金门的导火索。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了推翻本国亲美政权费萨尔王朝的人民革命运动,黎巴嫩以亲美著称的蒙夏政权也岌岌可危。美、英两国为防止伊拉克的人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整个中东地区,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分别于当年7月15日和17日悍然出兵黎巴嫩和约旦,使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世界和平受到威胁。美国还宣布其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支持蒋介石集团骚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此时,国民党集团认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其“国防部”于7月17日下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驻守金门、马祖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不断进行军事演习,针对大陆的空中侦察活动与日俱增,对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行动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军舰在台湾海峡的巡逻频率也大幅增加。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毛泽东认为,美国四处伸手,往往会顾此失彼。中国此时炮击金门,既可反击国民党军队的骚扰,相机收复金、马,又可以粉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同时支援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时机炮击金门,重新提出台湾问题。
1958年7月18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炮击金门的指示,命令福州军区尽快完成作战准备,并从其他军区抽调海、空军兵力入闽参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连夜召集福州军区负责人制定了作战计划。叶飞于19日到达厦门,设立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作战。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8月18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的信中写到:“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
蒋介石于1949年逃离大陆、退守台湾后,其占据的台湾地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台湾岛和海峡中线靠近台湾一侧的澎湖列岛,另一部分是靠近大陆一侧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金门,曾经组织过金门战役,但由于作战准备不足和组织指挥不力而未能成功。此后,国民党军队不断加强金门防务,妄图以此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不断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
当时,台湾岛驻有美国军队,并受到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如果打台湾,会为美国直接参战提供口实,也会引起一些中立国家的不安与误解。而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则没有美国驻军,也不在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保护”之列,打金门可以避免和美国人直接交锋。如果美国出兵干涉,则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场,使其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毛泽东后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您美国兵,那我还是暂时不去。”由于执行了只打金门的决策,使中国在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进行的斗争始终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
1958年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空军、海军、炮兵等单位的负责人开会,部署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任务,对炮击金门作战作了明确指示。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8月中旬,福建前线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毛泽东“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的指示,完成了空军的紧急战斗转场和海军舰队岸炮部队的入闽集结。到8月21日晚,从四面八方增调的参战地面炮兵、海岸炮兵和其他保障部队全部在隐蔽状态下进入了指定位置,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
炮击金门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战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8月20日,毛泽东向福建前线部队下达命令: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8月22日,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8月23日,毛泽东亲自下令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联大通过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后,中东局势将缓和下来,如此一来,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就会转到台湾海峡。炮击的具体时间定在23日下午17时30分,这是因为,这时正是国民党金门守军夏季的晚饭时间,军心涣散,正可以攻其不备。从炮兵射击技术角度讲,这一时刻阳光夕照在大、小金门岛上,有利于我炮兵瞄准,而岛上守军却是逆光面对大陆,不利于完成射击动作。还有一个意外的巧合是,当日17时30分,恰逢胡琏宴请到金门视察的国民党集团“国防部长”俞大维一行。
8月23日17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火齐鸣,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3万余发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了金门国民党军的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舰艇和营房上,岛上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给蒋军造成了极大杀伤。正在“水上餐厅”参加宴会的金门“防卫副司令”赵家骧中将、章杰中将和到金门公干的澎湖“守备副司令”吉星文中将当场毙命。当时,俞大维和胡琏因尚未到会,得以侥幸逃脱。这一天,我军总共实施了三波炮击。此次炮击共毙伤蒋军600余人,击伤敌舰1艘。大、小金门的蒋军指挥系统基本瘫痪,大量作战物资被毁。24日,我军炮兵和鱼雷快艇、护卫艇协同作战,击沉、击伤蒋军大型运输舰各1艘。25、26目,我军又击落蒋军飞机数架。
9月8日,我军炮击5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17万发,迫使护航的美国军舰仓皇撤至外海。11日,炮击3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5万余发,摧毁岛上军事设施10余处,击伤运输机1架,迫使正在料罗湾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运输舰和护航的美国军舰慌忙逃离金门海域。至1959年1月7日,我福建前线部队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琴炮射击,并进行了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36架,击沉、击伤敌舰船27艘,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的两根铰链”
炮击金门,表面上看是中国国共两党的较量,实际上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美国的博弈、同美国分裂中国图谋的较量。在毛泽东“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共中央在炮击金门过程中正确处理了中美蒋三角关系,粉碎了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了上风。
毛泽东最初的战役构想是:封锁金门列岛,迫使蒋介石从金门撤兵,从而达到收复金门的目的。在美国干涉台海后,中央决定因势利导,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的两根铰链,使其如食鸡肋,骑虎难下。
金门炮响后,美国政府的表现可以用“惊慌失措”4个字来形容。我军向金门开炮的第四天,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决不会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责任”,并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于1958年9月4日发表声明,公开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责任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
而中央军委也在9月3日向福建前线部队发出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台湾仍被美帝武力侵占,蒋介石集团在美国庇护支持下盘踞这些岛屿,因此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属我们内政问题,但实际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化,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长期持久斗争。台湾沿海岛屿全部解决是一场持久的斗争。当时苏联公开表示: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对苏联的侵犯,苏联不会无动于哀、袖手旁观,而在美国国内,反战空气甚浓,甚至连赫尔利那样曾经敌视中国的人都认为,美国政府在台海地区正在执行一种“自杀政策”。在国内外种种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慎地考虑其对华政策。9月4日,杜勒斯虽然发表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但在其备忘录中却透露出了如下信息:一、国民党可以自己与中共交战,美国将保护运输;二、希望中共不会认真打起来;三、美国不放弃和平谈判的希望。这表明,美国并不想同中国直接交战,其“战争边缘政策”已经接近了底线。
在摸清美国的底牌之后,中央决定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方针,把美国重新逼回谈判桌旁。具体办法是:一方面,继续炮击金门,并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舰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另一方面,积极呼吁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9月6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作是中央对杜勒斯9月4日备忘录的回应。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看样子,他现在不谈,也是不得了的,他每天紧张,他不晓得我们要怎样干。那好,就谈吧,跟美国的事就大局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同一天,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重申解放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强烈谴责美国的战争挑衅行径,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公开表态: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求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和缓和消除”。
然而,美国政府起初却无视中国政府的声明,继续向我作出挑衅性姿态。9月7日,美国军舰以为蒋军运输船护航为名侵入中国领海。叶飞请示是否开炮。毛泽东代表中央命令:坚决打击,但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结果,解放军一开炮,美国军舰立即丢下蒋军运输船向公海方向遁去,任凭蒋军舰船挨炸。这更加坚定了中央以边打边谈方针取胜的信心。
这一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发出的谈判信息认真对待了。艾森豪威尔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表示美中之间可以“立即恢复谈判”。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复会。在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不肯拿出方案,而是一再提出先停火再讨论各种具体措施的动议。与此同时,杜勒斯在联大会议上也遥相呼应,要求中国先停火,然后再进行美中谈判。中央立即指示中方代表,“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即在美方不正面回答我方提案,而继续主张停火的情况下,立即提出要求美国从台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停止向中国领海领空的一切军事挑衅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以和缓和消除目前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反建议。事实证明,这个反建议确定了中美谈判的基调和根本原则,扭转了谈判的局面。9月19日,毛泽东兴奋地致信周恩来:“我们这种新方针、新策略是主动的、攻势的和有理的。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是我们外交斗争的必须形态。”
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制定和运用了边打边谈的方针,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这使得美国政府台海政策的掣肘因素进一步增加。9月30日,杜勒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声明:我们没有保卫(中国)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今后,如果美国认为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可能的保卫台湾和条约地区的工作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杜勒斯的这个讲话标志着美国的金、马政策开始由“协防”转为“脱身”,其目的是以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换取美军长期盘踞台湾的合法地位。
杜勒斯声明发表后,美国政府果然改变了策略。为了能从金门、马祖尽快“脱身”,美国乘国民党军处境困难之际,诱迫蒋介石撤出大陆沿海岛屿。但是,当时驻守金、马的国民党军队有11万多人,占国民党集团军队总数的1/3,且官兵大多来自大陆。如果蒋介石放弃金、马,不仅会影响军队的士气,而且会影响其政权的稳固。因此,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放弃金、马的计划。由此,蒋介石集团同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并不断激化。此时,如果美国从金、马“脱身”,中国政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收回这个地区。但是,中央在察觉到蒋介石对美政策的两重性、认识到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之后,适时调整了作战方针,改变了收复金、马的原定部署,决定把金、马暂时留在蒋介石手中。
通过把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来拖住美国,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绞索政策”。10月初,经中央讨论后,毛泽东对金、马的这个决策方针被确定下来。
10月5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当前对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早日收复金、马对解除福建沿海地区的直接威胁,对打开海上交通,发展福建沿海的经济建设,对鼓舞全国人民和我军的士气,有很大好处,如果办到这点,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把这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等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决,仍由蒋军占据似乎较为有利。因为这样可以继续拿金、马作为活的教材,教育和动员全世界人民,把美国彻底搞臭,可以继续分化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孤立美国,可以继续动员全国人民,激发生产建设和全民练兵的热情,可以继续利用金门、马祖的斗争,作为我军实际的练兵场所,锻炼部队。这样,我们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国际形势更有利了,我们就可能把金、马问题和台湾问题统一来解决。”
虽然大陆和台湾要求保持“一个中国”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双方在对美态度上却找到了某种共同点。10月6日,《人民日报》登载了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性文告,它的发表标志着炮击金门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进入了包含政治、外交斗争的新阶段。10月7日,美国军方命令其舰队不得进入我领海20海里以内,停止护航。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央适时调整金、马政策的正确性。
为使金门’军民获得充分补给,得以长期驻守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于10月13日发布命令,宣布“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同一天,毛泽东在会见新加坡著名报人曹聚仁时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逼迫蒋介石撤离金、马,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为配合蒋介石同美国的斗争,毛泽东于10月20日,即杜勒斯一行到达台湾的前一天,下令恢复炮击金门,为蒋介石“送上”了拒绝从金、马撤兵的理由。炮击只打了金门列岛的工事、阵地和滩头船只。10月25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着重揭露了美国政府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再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宣布:对金门“逢双日不打炮”,并告知台湾人民,这“不是诡计,而是当前具体情况下的正常产物”。此后,福建前线炮击金门形成规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打,是为了分化美蒋,给蒋军拒绝美国要其撤离金、马一个理由;不打,是为了使蒋军获得运输补给,是为了让国民党放心,中央政府不是要攻打金门,而是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祖国的一揽子方案。蒋介石很快就明白了中共领导人的意图。1959年3月底,国民党“外交部”作出规定,今后对外提及大陆时,不再使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词语,而统称“中共政权”;提到他们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称“中华民国”。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两岸合作的基础,“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炮击金门,是国共两党武装斗争的延续,是中共中央围绕台湾问题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的严肃斗争。
炮击金门的直接指挥者叶飞将军曾说:“金门炮战是我们与美国互相摸底的一出戏,一出很紧张很有意思的戏。”在炮击金门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在达到军事目的后,又适时地将其转变为政治和外交斗争。国共两党通过“默契配合”,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