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拒修故居
2010-12-31
湘潮 2010年7期
萧劲光出生在长沙市郊岳麓山边的赵洲港,这里环境幽雅,风光秀丽。在赵洲港的东边坡地上,有一座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便是萧劲光的故居。
1903年1月4日,萧劲光就诞生在这栋农舍的北厢房。他在姊妹排行中最小,父母很疼爱他,给他取名“玉成”,希望他能像玉一样琢成大器。萧劲光从小跟着3个哥哥上岳麓山砍柴,然后去橘子洲卖柴换米,家里就这样天天等米下锅。
萧劲光到了入学年龄时,先是进了离家不远的一家私塾,在私塾读了两年,后转到镇上一所洋学堂。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郡中学。在这里,萧劲光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迪,他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活动,并与同班挚友任弼时加入了毛泽东等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成为首批赴俄罗斯勤工俭学的学员。1921年4月的一天,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等19名热血青年登上一艘去海参崴的货轮,从此告别了家乡,追寻革命真理。
萧劲光在赵洲港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赵洲港的儿子。多少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家乡。解放后,他在军务繁忙中曾两次回到故乡,布衣简从,看望乡亲父老。萧劲光思念家乡,家乡人民也很想念他。看到萧劲光的故居年久失修,陈旧破烂,家乡人民打算修缮一下,以便后人瞻仰学习。
1984年11月20日,当时的长沙郊区党委、政府和岳麓山乡的主要负责人,带着图纸和方案专程到北京向萧劲光汇报。时已81岁高龄的萧劲光依然神采奕奕,见家乡来客,十分高兴。他一一问过他们后,笑呵呵地说:“你们都是地方父母官啊!”他了解了乡亲们的近况,还询问家乡人民生活及市场供应情况。当听到长沙每人每月供应两公斤猪肉时,他兴奋地说:“好哇,比北京还多一公斤。”
岳麓山乡负责人对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民家家都盖起了新楼房。只有您老人家那栋旧居,显得陈旧,郊区政府和岳麓山乡准备拿点钱修复一下,怎样修好?想先听听您老意见。”萧劲光听后摆了摆手说:“不要修了,你们不要把钱花在咯上面,要把钱用于四化建设。”萧劲光言简意赅,当场拒绝了修复故居的要求。大家知道再劝说下去,他也不会答应。萧劲光拒修故居,充分体现了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寄托了对家乡四化建设的深切关怀。遵照萧劲光的意愿,郊区政府只好终止对故居的修复,仍旧保持原貌。
(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