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浅析

2010-12-31褚军亮

北方经济 2010年17期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业发展对甘肃农业发展乃至“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提供了甘肃省2/3以上的商品粮、绝大部分棉花及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对外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2008年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达到150万亩,年产种量6亿公斤。占全国用种量的60%左右。河西走廊还建成了15万亩的瓜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和5万亩杂交油菜种子基地,年产种量400万公斤。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我国生产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造葡萄酒原料的最佳区域之一。现已建成10万亩啤酒大麦种子基地。2007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146万亩,总产57万吨,麦芽实际年产量近60万吨,占有国内麦芽市场35%左右的份额。
  此外,河西走廊现代农业种植规模也在逐步扩张,出现了辣椒、洋葱等为主的新品种特色农产品。河西走廊的辣椒以及洋葱的产量自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且品质良好,数量巨大。酒泉地区2007年的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总产量40万吨左右,成为中国洋葱种植最集中、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地区。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增长较快,但由于销售存在问题,当地农民从中得到的收益有限,农民增收仍旧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很多,其中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二、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终端信息发布组织
  农民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以及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收集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使得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河西走廊由于历史性原因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信息传递条件非常落后,专业特色农产品终端信息发布组织极为缺乏,每年由于缺乏相关信息而给农民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例随处可见。譬如,2007年河西走廊大批优质洋葱积压变质,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二)缺乏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业网站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多侧重于流通环节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广义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整个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是阻断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农业生产者不能共享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消费者没有一个渠道将他们关于特色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的信息进行反馈,让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缺少专业化组织
  目前,尽管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渠道众多。但缺乏对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导致信息失真。一是当地各信息发布主体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农民决策困难。二是信息发布的目的性不强,当地农民急需的信息非常缺乏,即便发布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有效对接。还有,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信息采集思路混乱,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四)缺乏信息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民受知识能力和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可能具备所有特色农产品的知识,购买之前必须要进行信息搜寻,有些特色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甚至搜寻不到。这使作为特色农产品市场中的两大主要主体——农民和消费者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将呈现出高成本。信息搜寻的高成本将影响农民和消费者对信息的搜寻,使其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仅对信息需求方与发布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至于甘肃乃至河西走廊地区,信息管理机制就更为落后。
  
  三、完善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介入到信息对接领域。仅对信息需求方与发布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发布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确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二是组建信息服务队伍,向消费者传递安全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三是明确信息公开、采集、分析与发布管理办法,及时将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二)制定信息的标准与规范
  对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特色农产品的产品分类和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内容属性相结合的分类标准方案来标准化。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参照使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标准可根据国际通用的商品编码与条码标识体系对产品的来源及属性特征进行定义,通过标准码可以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追溯,并与国际市场特色农产品标准对接。对服务信息、政府的监管与指导等不适合标准化的信息,可采取规范化的方式来处理。
  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均处于全国上等水平,尤其以瓜果以及洋葱为首的特色农产品已经销售全国,部分出口其他亚洲国家。因而应通过国际化的编码,为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加强自身实力,增强贸易优势。
  
  (三)建设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信息对接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发布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有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信息的传输充分利用了Internet、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信息经过储存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信息的发布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终端下行反馈及邮寄、email、报刊杂志、特色农产品目录等多种方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使信息出现在种植户的身边,通过全国性以及国际化的信息的采集,使信息更快地到达生产者手中。进行合理决策。
  
  (四)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属公共服务,是一项长期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维护需较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采集和发布终端的购买和维护、传输网络租赁费用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特色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审核、分析和发布等各环节产生的各种长期费用。美国的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以及其他国家政策对西部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巨大的投入,通过财政支持建设地方性的信息供求机制,由政府以及其他民间组织来进行信息的区域化传播。河西走廊由于地处内陆,政府财政支持就显得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