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生的心理现状和解决途径

2010-12-31李长瑞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摘 要: 青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专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需要在了解中专生的心理现状与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 中专生 心理现状 解决途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方面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处在青年期过渡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的不稳定时期。他们面对着学习、交友、家庭、社会、前途等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茫然、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帮助和指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专职业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虽已引起重视,但尚未全面有效实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健康他们的心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中专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就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可见健康已不再局限于躯体健康,而要求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应处于良好状态。从中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因此,重视对中专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专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专生的心理现状
  中专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专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不稳定和不成熟。
  处于青春期后期的中专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在评价中完善自己。
  2.自我心理活动不稳定和冲动。
  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于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而且有时候还会自怨自艾,自寻烦恼。
  3.身体成熟和性意识萌动,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
  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而且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引发性意识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这个特点在当今的校园表现得特别明显,同时也是引发不少心理偏差的因素之一。
  (二)影响中专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专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1.学校的影响因素。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和浪漫感进入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如想象中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而且,随着招生条件的变化,生源的素质逐渐下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会考的失败者,升不上高中,无可奈何才来念中专,带着这样的情绪来上学,必然产生心理偏差。
  2.社会的影响的因素。
  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必然会给中专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思想深层产生了不少疑虑和困惑。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更加混淆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模糊了是非的概念。
  3.家庭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父母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成才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与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了“屈从”或者是“反感”两种极端的不良心理反应。某些父母过于满足孩子需要,深怕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溺爱,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而不责备孩子。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也为他们埋下了“有错父母会解决”的意识隐患。还有某些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应该是学校的,与我无关,孩子的事情由学校全权代理。”这就导致学生的自暴自弃、自我放逐。
  二、解决途径
  (一)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港湾
  家庭的温暖幸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言行举止粗暴、严厉,毫无道理的“棒棍”式教育,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摧残;溺爱也会造成孩子思想不成熟、自立能力差,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障碍和疾患。我国大部分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使得孩子的自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大大减弱。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时,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健康的心理培养、完美的个性塑造。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环境,在锻炼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坚强的个性,并不断地鼓励他们向困难挑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还要勉励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学会自立、学会生存、学会遇到挫折时自觉调适心理。然而,目前有不少的中专学校的学生都是长期住校生活,平时和家里人交流少,致使家庭对孩子成长,尤其心理成长给予的关注减少。加之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有学校和老师负责教育,自我减负,从主观上忽略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这对于过早离开家庭和父母,独立生活的中专生而言,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断档期。大多数学生因缺少了父母近距离监督,思想放松,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由,如果自控能力差、心理免疫力弱,就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走向犯罪。所以,家长要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主动地与孩子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心理波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对策,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把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尽量在萌芽状态中就解决,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阵地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因此,培养中专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心理调适的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示:
  1.树立“全员都是心理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个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学校有必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及时传递和更新知识。并且,在参加教研活动期间,多与外校教师交流心理教育的经验。还要以政治和业务学习集中的时间请心理专家讲课、举办心理教育经验交流会、参观访问等形式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另外,以心理咨询室为主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以此为依托,让全体教职工了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积极投入到中专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中。
  2.在中专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德育课中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学常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自我调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在知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切有效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勤奋、独立的学习习惯。在其他活动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审美观、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人格形象、身心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和指导。如: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还可通过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郊游、劳动、卫生大扫除等,让每个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促进学生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4.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心理辅导的终极是自我增强和造就完美功能的人,也可以说是预防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中专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所以,中专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聘任专职心理教师,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服务,努力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保证为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服务。
  5.中专学校要积极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良好心态。
  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团结友爱、好学向上、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又可使学生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对于把中专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初、中级技术人才非常有益。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可以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达到更好的辅导目的。
  (三)社会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温床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中思想尚不成熟的群体——中专生,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都会折射在学生身上。如:盲目崇拜、相互攀比、追求金钱、追求高消费、游戏人生、读书无用等歪风邪气,对于模仿力强、自控力弱的中专生造成很大的思想冲击,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国家应下大力气综合整治社会环境,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消极影响。对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涉及自身的一些敏感问题,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应作出正面的引导报道,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如:各种媒体要多宣传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好人好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塑造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好榜样形象。在刻画成人的生活世界时要考虑到暴力、暧昧等情节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在创作和引进国外动画、游戏等青少年喜欢的节目时,要鲜明地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同时,有必要在社会上广泛发展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治疗机构,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在开放的广州,网络信息高度膨胀,这就需要社会众人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一个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个人是心理素质培养的主导者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出现异常情况,学生就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并积极采取矫治措施。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知识是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达到自我调适的理论武器。学生可以通过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阅读有关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来接受教育,并有意识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训练自己。其次,必须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当心理负荷比较重,自己又不容易调节时,应积极取得外界的帮助。如主动增加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的交流沟通,使自己的行动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绝不能封闭自我,远离帮助。自我心理调节很重要,离开了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就无从谈起,因为内因变化起决定作用。但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外界的帮助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生的心理疾患才能得到明显的矫治。最后,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活动中调节心理、增强意志、丰富体验、增长才智,以利于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专生良好心理个性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我们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使他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自我,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力和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中专生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社会性规则,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寇振华.职业院校青年学生心理教育探析[J].时代文学,2007,(30).
  [2]张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思考[J].职业圈,2007,18.
  [3]孙安丽.浅谈中专生的个性发展特点[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赵云猛.中专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郭璇.浅谈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意义[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9.1.
  [6]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