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2010-12-31潘世贵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摘 要: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网络在开拓学生视野、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时代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方法与措施作了探索,力求找到切实可行的引导中学生树立良好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健康、正确网络使用习惯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校园网建设在各级学校越来越普及,学校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站,甚至每个教室的计算机都可以访问Internet。不可否认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利用网络开拓了视野,学到了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暴力、色情、反动的网站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才能让学生远离这些不健康的网站,避免接受不健康的思想呢?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它带给广大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其中学生约占70%,未成年人占20%。Internet Filter Review的统计表明,全球大约有420万个色情网站,占所有网站总数的1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未成年网民中,有46%经常光顾色情网站,网络色情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网络不良信息的严重泛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公害,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由此表明:学生是上网的主体,其人生观的形成与网络环境关系密切,而未成年人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以发展的观点看,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意义深远。目前在网上掀起的扫黄风暴表明了我国政府整顿网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坚定决心。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不良问题原因分析
  (一)从主观上看:现代中学生具有的特点。
  1.中学生在生理的发展上处于青春发育期。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多端,发展迅猛,主要包括体形、内脏和性在内的三大变化。由于学生很少从学校获取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又有着强烈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愿望,网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误入歧途。
  2.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智力飞跃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思维力的发展,促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同步发展,使整个智力水平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而且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反映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当然,它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出现心理“闭锁性”,除了知心朋友以外,一般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互联网所具有的特征对中学年龄段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引力,若没有很强的自控和信息筛选能力就会慢慢迷失自我。
  (二)从客观上看:现代家庭、学校教育和互联网大环境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多数学生父母疲于工作和生活,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依赖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与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给予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忽视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家长们一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业余生活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很多孩子有孤独感,一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就很容易迷恋,加上中学生所特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渐渐地产生依赖和误入歧途就不可避免了。
  2.现代学校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网络道德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养成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也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很少提及网络道德和素养的范畴,更不用说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和信息素养的养成教育了。
  3.现代互联网软硬件发展相对于十年前无疑是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大环境也变得更复杂了。对于互联网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和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也作了积极、有力的清查和整治,但这些努力对于多元、开放和自由、自律的互联网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既然网络的危害性有目共睹,那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使广大中学生在上网冲浪时趋利避害呢?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网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的思想,即中学生的教育要由学校、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共同完成。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当是学校,然而有不少老师却认为学生上网大都在放学后,应主要由家长监督、管理,这种思想急需转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谈及上网地点时,人们习惯盯在网吧,却忽略了家庭上网的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脑越来越普及。因此在加大力度清理整顿不良网吧的同时,还要开展“家庭上网工程”,开设家长网络培训班,组织家长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的网络管理水平,充当孩子上网的“把关人”和“防火墙”,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其次网德教育“宜疏不宜堵”。热衷浏览网络中的反动、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造成道德意识的淡化;超时无节制上网,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网上交友上当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令许多家长对网络深恶痛绝,众多老师谈网色变,于是禁止自己的孩子、学生上网,免其为网所害。
  (一)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德治网”。
  网络能改变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能改造网络,因此培养大批有“网德”的小网民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开展网德教育呢?
  1.在中学开设网络道德课。目前,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教学,重点都放在网络知识的技术层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网络操作能力。而开设“网络道德”之类课程的学校却为数不多,网德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2.开设性健康教育。以往针对中学生的性教育只局限在性生理上,这远远不够。应使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全面些,把性心理、性道德、性卫生、性法制等内容适度扩充进来,促进中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3.利用网络进行网德教育。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开设论坛,就网络道德、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的积极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还可以安排老师或专家在网上回答学生的提问,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这样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网上遨游。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有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的成熟。同时还能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他们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为此,可以建立中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制度,鼓励他们为社区服务,促使他们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以技术治网”。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实现“绿色上网”。利用可以实现登陆者身份鉴别、关键字过滤、黑白名单、IP地址管理等功能的管理软件,实时监控不良信息的传播,屏蔽不健康的网站,记录不法行为者的“击键情况”,提取证据,并可根据其来源、目的地IP和端口决定拒绝或允许。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软件,学生用机应该全部安装客户端进行设置,并定期进行更新,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浏览不良网站。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全体中学生、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坚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定能还学生以洁净、健康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2]李卫东.网络道德教育论略.
  [3]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