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10-12-31侯书伟杨昭宁
考试周刊 2010年56期
摘 要: 刘某,大四学生,因情绪低落、焦虑、学习效率下降近一个月,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同时还配合行为疗法,对其情绪问题进行放松训练。经过五次咨询,刘某学习效率提高,情绪稳定,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 合理情绪疗法 焦虑 心理咨询
一、一般情况
刘某,22岁,大四女生。性格内向、好强。父母务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经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焦虑,总是担心父母会因过于操劳而死去,无法有效复习,犹豫是否应该放弃考研而去工作。
个人陈述:父母为老实本分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都很好,进入大学后,成绩却只处在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认为是高中时选错文理班造成的,以致现在一直对自己的化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而自己感兴趣的是文学。大三下学期,意识到如果一辈子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很痛苦,于是决定考取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父母也很支持,但因家庭条件一般,父母的身体状况又不好而犹豫不定。前些日子,同学的爸爸生病去世,同学说是劳累过度的结果。事后打电话回家得知爸爸感冒,开始经常梦见爸爸因过于劳累得了不治之症。内心挣扎,想要放弃考研,又心有不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情焦虑、沮丧,反复揉搓双手。无幻觉、妄想,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现状有一定认识,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目前十分焦虑,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平时比较安静,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很好,学习上很刻苦。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结果。
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担忧自己的行为状,有求治愿望;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2.求助者心理冲突的特点属于常形,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持续时间短,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较轻,痛苦程度也不严重,构不成神经症。
3.根据求助者焦虑、紧张等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现实刺激不是很强烈,心理紊乱只局限在担心父亲得病以致死亡,内容并未泛化,未严重影响其逻辑思维,社会功能尚可,能正常学习和工作,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焦虑自测量表(SAS),标准分62,提示为中度焦虑;抑郁自测量表(SDS),标准分57,提示为轻度抑郁。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协调,个性未发生明显改变;未出现逻辑思维混乱与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无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状,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并且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现实事件和特定处境所引起,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泛化,且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主要是在考研的现实压力下对负性信息处理不当,从而影响正常复习,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不足一个月,未出现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
未见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因素。
1.早期经历:成长和生活经历健康、顺利。
2.人际关系:与父母、朋友、老师等关系很好,社会支持系统良好。
3.负性生活事件:同学的爸爸生病身亡,其同学说是过度劳累致死,求助者受其归因影响,担心自己的父母也会因此死去。
(三)心理因素。
1.错误认知:求助者受同学对其父离世归因的影响,产生错误联想,担心自己的父母也会因同样的原因患病离世。
2.情绪方面:自己不能解决担心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困扰。
3.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甚至想以放弃考研来避免父母生病去世,减轻内心冲突。
4.个性:内向,自我要求高。
六、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父亲感冒就与我考研有关”和“感冒就会死亡”的错误认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缓解焦虑情绪。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建构合理的自我认知,增强焦虑应对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七、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与原理。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疗法就是训练人们随意地放松全身肌肉,以保持心情处于轻松状态的方法。该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躯体”反应改变了,“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合理情绪疗法倡导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生活,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和担心,这是错误认知负性信息的行为表现。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严重影响求助者正常的生活、学习。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有自知力,焦虑情绪尚未泛化,只是存在认知偏差和错误观念,自己难以调适焦虑情绪,因此适合采用放松训练,以放松代替焦虑,进而缓解症状。同时通过合理情绪疗法从根源上纠正其错误认知。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安排与费用。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与求助者一份,并将另一份贴在墙壁上,以方便随时查看。来访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一次/周,50分钟/次,共5次。学校咨询,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进行初步评估诊断,确定主要问题,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做SAS、SDS自评量表,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原因,以及想要达到的咨询目的;发现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并与求助者一同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问题;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
(二)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挖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引导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以及发现其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焦虑源于“爸爸感冒是因为我,爸爸感冒了就会死去”这些不合理信念。
(三)第三次咨询。
目的:以合理信念代替原有非理性观念;纠正杞人忧天式思维,客观地看待爸爸生病这件事;缓解因错误归因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明白其不合理信念具有糟糕至极的特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帮助求助者分析围绕考研的不合理情绪,使其客观看待父亲生病与考研之间的关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具体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引导求助者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作业: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四)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
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指导求助者以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布置练习放松作业。
(五)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回顾咨询过程,使求助者清晰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再次施测问卷,发现SAS标准分39,SDS标准分35,并与咨询前对比;总结咨询成果,肯定求助者取得的进步;告知求助者若生活中再出现不合理信念时,可尝试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能以正常心态看待爸爸生病,复习效率提高。
(二)同学反映。
求助者能专心备考,不再忧心忡忡和愁眉不展了。
(三)心理测评复查。
SAS标准分39,焦虑情绪消失;SDS标准分35,抑郁情绪消失。
(四)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可以专心备考。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侯书伟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